
设计 | 把 iPhone 自带的 iMessage 变成 ChatGPT
不用下载 APP、不用注册密码、直接在 iPhone 里使用 ChatGPT 是什么体验? 整体设计 以前专门介绍过,怎么在 iOS、Android 的全局层面使用 ChatGPT。当时的方案需要下载 APP、安装一个特殊的 ChatGPT 键盘,而后在 iOS 里各种输入框里呼出 ChatGPT 键盘、进行 ChatGPT 操作。略微有点繁琐,键盘区的人机交互也有点怪异。 现在有了一个简单而优雅
不用下载 APP、不用注册密码、直接在 iPhone 里使用 ChatGPT 是什么体验? 整体设计 以前专门介绍过,怎么在 iOS、Android 的全局层面使用 ChatGPT。当时的方案需要下载 APP、安装一个特殊的 ChatGPT 键盘,而后在 iOS 里各种输入框里呼出 ChatGPT 键盘、进行 ChatGPT 操作。略微有点繁琐,键盘区的人机交互也有点怪异。 现在有了一个简单而优雅
解决了什么问题 大公司 HR 经常一天处理成百上千份简历,每份简历只能扫一眼,很容易漏掉信息。 这个 Resume-GPT 工具用 GPT 来阅读 pdf 格式的简历,并把简历内容标准化,自动从简历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输出为方便电脑程序处理的 YAML 格式…下一步就可以用程序分拣、分析、推荐标准化之后的简历了。 https://resume-gpt-html.onrender.com GPT 加
前两年 Netflix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 The Social Dilemma”大热,引发了对推荐算法、“信息茧房”的大讨论。而后和所有热门讨论一样,很快所有人就忘了,重新回到舒适而充满刺激的信息茧房里。MIT 的研究生开发了这个软件,利用 AI 来帮大家对抗推荐算法……它能成功吗? RecAlign(Recommendation Alignment) 是一个 Chrome 浏览
OpenAI 推出 ChatGPT 后引发了 AI 狂潮,每个人每天醒来都面临恐慌,不知道今天又会被什么 AI 新功能、新用法、新工具…新赚钱机会击中,更不知道今天会错过什么改变世界的 AI 新动态。怎么办?解决办法貌似很奇怪:听播客! 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持续不断的 AI 信息轰炸中,目前占据 AI 信息价值链(aka 鄙视链)最顶端的,无疑是各种 AI 论文作者,以及阅读论文、把论文变成产品的
AI 代替打工人、操作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那么以创意、创造、创作见长的艺术家呢…AI 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代替艺术家的创作?AI 能否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实体而得到人类的认同?这位德国艺术家用挑战世界摄影大赛的方式,敦促摄影界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来自德国柏林的“摄影媒体艺术家” Boris Eldagsen,用一幅 AI 作品参加世界最负盛名的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
目前在 iOS、Android 上使用 ChatGPT 的方法,要么是浏览器访问 ChatGPT 官网页面, 要么使用某个 ChatGPT APP,要么使用捷径呼出 ChatGPT,有没有一个更加全局层面的用法,让我们在“任何地方”使用 ChatGPT? 的确有个方法:使用 ChatGPT 键盘 / ChatGPT 输入法。 下面以 Smarty 这个 iOS APP 为例,解释一下 ChatGP
昨天世界上第一款可用的“智能手枪 / Smart Gun”在美国上市,这里说的智能、Smart 是说手枪自带生物识别,只有授权的人才能使用。 并非 AI 识别目标、手枪自动瞄准、子弹自适应弹道之类的科幻黑科技,显然也没 ChatGPT 什么事。 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款来自 Biofire 公司的智能手枪,开发时间长达十年。 开发它的初衷是减少滥用枪支、误用枪支,减少枪击事件和枪支使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
整体感觉 ChatGPT 展示了无与伦比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后,沉寂数年的 Chat Bot 聊天机器人又成了产品设计的宠儿。比如 HackrHQ 这个网站,它用聊天的方式帮你寻找自由职业开发者/程序员。 https://hackrhq.com/ 网站还在极早期阶段,我测试时假设自己是设计师,正在寻找 js 程序员帮我搞定静态网站。 HackrHQ 的聊天机器人从我的需求入手,一步一步提问、引导我描
视频编辑工具 NOVA AI 的视频搜索功能,可以在视频里搜索表情、事件、物品、建筑,或者搜索名人、你、你朋友的脸,以及搜索特定单词、句子。 以后编辑视频时,就不需要反复快进、在十几小时的视频素材里寻找特定时刻了,直接搜索一下就行。 按照官网介绍,NOVA AI 使用了 AI 视觉识别来分析视频内容,每 1 小时视频大约需要 10 分钟分析并生成索引。相比在视频剪辑过程中使用“视频搜索”所节约的大
播客之类的音频内容,天然地信息密度较低、相对价值也较低。使用 ChatGPT 等 AI 技术加工播客等音频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将明显提升音频内容的价值。 推友 @GanymedeNil 和“津津乐道播客”合作,利用 ChatGPT 和自定义的 prompt,把 281 期“津津乐道播客”节目转成了 1.8 万个中文问答对,并公开了所有数据。这是已知的第一个中文播客语料库,向社会开放这些数据,
有国外团队开发了一款特别的新闻 APP,就叫 Boring Report/无聊报道,开发者说它用 GPT 自动过滤掉新闻中耸人听闻的部分,只给读者留下最基本的信息。 进入 App Store 下载。 开发者开发这款 APP 的理由,是说新闻里哗众取宠的干扰信息太多,反而让人忽略了事实。 还真有不少人支持这种概念,还提出了各种产品设计的反馈。不过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说,虽说它的创意还不错,但我不太看好这
之前推荐的 ChatGPT Prompt 教程作者 @thinkingjimmy,又发布了全新的 Midjourney Prompt 教程。 这次教程同样也是既介绍原理也分享实际例子,分为基础、常用指令(按照场景分类)、技巧、高级等几大块,主要教程内容详细而真实,既分享方法也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学习过程。 作者还贴心地补充了学习所需的其他基础知识、外围知识,比如介绍部分艺术风格、艺术家。 课程也有缺憾
有人不明白“指令大全”和 Prompt Engineering 的差别。 1,“指令大全” 指令大全是一堆别人写好的 prompt,它们用固定方法解决固定问题。使用别人写好的指令时,我们就是不过脑的操作员,换言之毫无竞争力,随时能被其他更听话、体力更好、工资更低的操作员替换。 现在大家觉得“指令大全”很牛逼,主要是 ChatGPT 们还不够普及,我们在享受时间差、信息差带来的优势。等到“文心一言”
如果想学会 ChatGPT、把它作为竞争工具,推荐这个 Prompt Engineering 基础教程。 https://learningprompt.wiki 我也断断续续在这儿学习来着。 找到一手的人,学习一手资料 如果真的想学一个知识、技能、方法、方法论…最基础的方法是找到一手的人、学习一手资料。 比如学 GPT,可以学习 GPT 专家、开发者、创业公司,或者用 GPT 实操创作内容的,或者
一位老教授朋友说过,当年她刚进入大学教书时,前辈教授非常认真地训斥她: 你研究生都毕业了,怎么能学新东西?应该发挥你已经学到的专长!(大意) 当时我就惊骇了,在我的默认概念里,不管是设计师这个职业,还是互联网这个工作领域,不断学习的技能基本就是每个人的第一竞争力。 每次帮公司和客户面试设计师、产品经理,我都会问ta最近在学什么、想学什么。 其实具体学什么不重要,学开车都挺好,重要的是不断学习的习惯
以前分享过用播客练听力的技巧,其中一招是听有趣节目。昨天我听的这期播客是Indicator,制作精良,内容有趣且短短十分钟。 说的是公司怎么用“游戏化”套路骗你多跑步、骗 UBER 司机多揽活、骗员工高兴地做特无聊的工作。在这里收听本期节目。 节目里说的跑步游戏叫 Zombies, Run!,你一边跑步一边躲避僵尸,完成任务、获取各种奖励。这个游戏最大的特色是只有声音、没有图像! 游戏已经发布了
前几天听 NPR 的节目,请专家来分析美元 Dollar,结果专家名字很好笑 – 他姓 Dollar😂。 主持人打趣说到了“姓名决定论”,说人名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比如姓美元的果然是美元专家,姓 baker/烘焙师的人最后真成了 baker/烘焙师。 Wikipedia 上有姓名决定论的词条: 姓名决定论(英语:Nominative determinism)是1994年《新科学人》
说说 Sony 新的 Linkbuds 耳机,说说它怎么从设计的角度改变了世界。 2月份 Sony 发布了最新的 Linkbuds 耳机,除了其他大牌入耳式蓝牙耳机应有的功能,Linkbuds 还有两个神奇甚至不可思议的特点。 Linkbuds 的最大特色,是发声部分采用环形的、开放的设计,没错,就是耳塞中间一个洞。你用它听音乐、听播客时,能通过这个洞清楚地听到外界声音。 Sony 说这样可以让你
怎么为你的每位朋友,各准备一张不同的电脑壁纸、手机壁纸? 第一期的“熊猫小学”里有个分享壁纸的小彩蛋,读者点击 这个URL 后,都能得到一张抽象风格、有创意的漂亮电脑壁纸,而且每个人收到的壁纸都不同。 这里调用的是 Unsplash 图库,Unsplash 是最著名的免费图库,他们不仅提供了 API 给开发者使用,也提供了更便利的 URL 方式来调用图片。 比如熊猫小学的壁纸彩蛋对应的 URL 是
去年帮北京的客户招聘平面设计师,HR 过简历时没注意,放进来几个年龄 40+ 的应聘者。 我一直觉得“35岁”是说美工那些体力活,好点的设计师总能升级…完全没想到招初级设计师,也能遇到我的同龄人,非常震惊😱 我把他们都 pass 了,除了和用户群不搭配,主要因为他们都经验不足,和年龄不相称的经验不足🤷♂️ 缺乏经验的中年人 我仔细看了其中两位的简历。 一位女士原先在出版社做设计,InDesign
说个 Friends / 老友记 的迷思。 不知道哪年开始,就流行“多看老友记就能提高英语”的说法,还真有不少人尝试,包括我。 我有理性的,肯定不相信这种“技巧”。不过我的确看过几遍老友记,前前后后看过七八百集、也就被动尝试了这个说法。 我的测试结果是:多看老友记能提高英语,但绝非你幻想的那样。 你得忍受负反馈 看老友记学英语有很多障碍。 首先学习过程非常痛苦,片子的搞笑和英语毫无进展的恐慌交织在
过去5年来我一直在 Twitter 运营我的个人品牌,目标人群是客户。 如果你和我一样追求长期“信任”(而不是短期流量),那么积累个人品牌的过程,不仅仅能赢得客户,也会很自然地积累美好的、温暖的“副产品”:粉丝。 关注我的每个 ID 后面都有真人,每个真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平时会交流、讨论、逗乐,当中的一些人很自然地成了我的朋友。所以时机成熟之后,我为这些和我产生共鸣的普通人,建立了“熊猫小学”社
作为被动戒酒多年的资深精酿啤酒 Craft Beer 爱好者,我推荐大家听这期精酿啤酒入门的播客节目。 本来我也不想戒酒,不过因为时差关系,晚上经常需要跟国内的客户开会、交流,我晚上就只好远离酒精了。这么被动地坚持了几年,我也算养成了习惯,家里买的什么葡萄酒、清酒、RUM 酒甚至 Hard Cider 纷纷过期,难得高兴买一箱啤酒回家,最后全都拿来炖牛肉。 然后,因为工作原因,我提前听了这期节目粗
今天(11月13日)我修好了家里的取暖锅炉。 前些天暖气不制热,关机重启能临时解决,我们这儿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我肯定很紧张。请人修几百美元,我就自己修吧。 我没修过暖气,好在我有修理陌生产品的流程。 第一步是常识 我知道暖气系统主要包括温控器、锅炉、进风、出风、室内送风管道… 第二步是明确症状,发现规律 家里暖气表面的症状是风扇狂转、停不下来;实际症状是第一次点火之后,很难再次点火。 故障规律
知识付费卖的是付费,卖的主要是课程和体验,知识只是由头,你被动接受信息即可。相当于咖啡味的甜饮料,主要卖的是水、糖、咖啡味添加剂。 付费知识卖的是知识,买来之后你需要自己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相当于真正咖啡豆制作出来的咖啡。 知识的作用有多强大,获取知识的难度就有多真实。判断知识付费和付费知识的方法很简单,看它们的难度:老师说学起来很容易、人人都能学会、学会肯定有好结果的,是知识付费;老师说比较难
之前给客户做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顾问,又说起“仪式感”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某种仪式感,需要被重视、被认同。品牌通过仪式感来增强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可信度。好的品牌通过有形、无形的仪式感,把路人转为消费者、把消费者转为粉丝、把粉丝转为忠诚的追随者。 但是一部分厂家捏造仪式感,把“9块9”的廉价东西包装出百年情怀,其实特别 low。另一部分厂家(比如我之前的客户),不会用仪式感来衬托产品价值,
前两天有一篇关于线框图(Wireframe)的文章,“Wireframes are useless”(线框图无用)。这篇文章在 Medium 上获得了超过 1K 的鼓掌。 一般设计圈子里共鸣最多的文章,多半要么是情绪化的、正邪对立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比如“设计师不需要学习编程”,要么就是浮想联翩的、牵强附会的、无病呻吟没话找话说的,比如“开国元勋教会我的 10 个想法”。 难得这篇热门文章让我产
今天做家务听设计播客 99% Invisible,关于 Fraktur 这种德国字体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禁忌(本期节目 Show note)。这期节目的故事,背后是设计的文化差异和禁忌,很适合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这个领域的设计师。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面向海外市场做设计时,别胡乱使用西文字体。 字体也能引发轩然大波 节目说一位德国公交车司机,在驾驶的公交车上贴了一张告示,结果引起德国以及世
如果你有管理设计师的经验,或者经常和设计师合作,你会发现一个痛苦的规律:多数设计师虽然有想法,但是其实不会思考。 如果你是需要独立处理问题的设计师,处理设计需求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头脑一片空白”的窘迫,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 怎么才能帮助设计师、设计团队思考? 设计领域有几个常见的设计思维框架,能帮助设计师、设计团队思考,比如英国设计协会的 Discover、Define、Develop、Del
客户做面向美国市场的家居产品,宣传品由国内团队设计、感觉不满意,希望我来改进设计。 看完他们现有设计之后,我发现他们的设计各种不美国: 不会选英文字体。采用了毫无西方审美的系统字体,以及使用中文字体里的英文字体代替标准英文字体 配色、排版不符合美国人习惯。网站配色和排版展现的是网站第一印象,客户的网站配色、排版都类似于韩国网站和中国人想象的国际化网站 图片也比较假。客户网站没有使用高质量的照片,合
我有“多任务 / Multitasking”的习惯,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跟工作有关的视频和播客,这个习惯让我每天凭空多出了 1、2 小时。 对付“我老婆不喜欢”类型的客户 上周做家务时听设计播客,主播(or 嘉宾)说起怎么对付自大又没有审美观的客户,就是那种不由分说、上来就说“你们这个设计不行…我老婆不喜欢这个设计!”的客户。 他们用的办法是不接话,直接放视频:视频里,设计团队用新设计制作了样品(
今天做家务听设计播客 99% Invisible Podcast,主题是 Return of the Yokai,日本妖怪的回归。(本期节目 Show note) 直播说今年2月底开始,日本出现了怪事,万物皆可吉祥物的日本,忽然各种吉祥物开始“变身”,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长头发、鸟嘴、身上有鳞、三条腿的怪物。 它是一个日本妖怪,叫做 Amabie,1846 年被首次被发现。 妖怪不都是古代的嘛?妖怪还
前两天听设计播客,听友问主播两个有趣问题。 T 型设计人才之死 一个问题是:都说设计师要学编程,怎么很少见到既会设计、又能编程的“独角兽”设计师?那些 T 型人才哪儿去了? 毕竟互联网产品团队的产品、设计、开发三个角色,就像黑暗时期、来自三个大陆、操三种语言的三个人一起造宇宙飞船…依靠一群单一技能的人合作,很难把产品做好。 主播说了几种“独角兽”设计师的去处: T 型人才本来就少 T 型人才、复合
昨天在播客里听到一句有意思的话: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也可以说成 weakly held。 直译是“强烈观点,宽松坚持”,意思是人得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优化自己的想法。 现实中站队文化盛行,所以多数人正好相反:明明没有想法、人云亦云,同时固执己见。 播客的一位主播是 GitHub 员工,他说这句话在 GitHub 公司里很流行;硅
前两天做家务听 Design Details,主题是怎么学设计:Learning by Doing,一边做、一边学。 主播说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故事是主播在 PS 教程网站上学 PS,然后”反向工程“弄清楚这个网站怎么设计的,还做了教程教别人设计一模一样的网站。 然后他就收到了对方发的律师信,当时他是中学生🤣 这个”反向工程“,在摇滚圈子里也很流行,乐手会反复听著名歌曲,弄清楚高手怎么编曲、怎
今天做家务听了 Joe Rogan 的播客,嘉宾是热议纪录片”智能陷阱“里的硅谷内部人士 Tristan Harris。 我还没看这部片子,遇到热议话题我都会等一个冷静期,等微博、公众号各种逼大胡话都消停了,再客观地看。 我听这期播客,是想在看纪录片之前获得更多背景、外部信息。 这期节目两个半小时,做了无数家务还差一点没听完。 The Social Dilemma 说的基于注意力的商业模型、用算法
昨天做家务时看纪录片,采访到第一个突破音障(超音速)的著名飞行员查克·耶格尔。他说了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顶尖飞行员的共同特征 第一个故事是说二战时 10% 的顶尖战斗机飞行员,打下了 90% 的敌机,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乡下长大的野小子,从小拿猎枪满世界打松鼠什么的,习惯了提前瞄准。 他是说射击运动中的物体时不能瞄准物体,要瞄准物体运动轨迹的前方。以前战斗机瞄准机构很简陋,需要飞行员自己
今天做家务看了一部有趣的纪录片,The Man Behind the Gun. The M16. Eugene Stoner Stories,关于 AR-15 发明者,枪械大师尤金·斯通纳。 他说的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他没有受过正规工程师教育,起初被人赏识进入枪械公司,但只能在车间里做技术工作。他用业余时间设计枪支,终于上司欣赏、让他进入设计部门,但对方不想要他😂 最后他在车间的工作经验,
先说结论:使用中文的 Twitter 用户,周活跃用户大约有 10~25 万人。 注:我的工作是设计顾问,需要直接帮助企业做决策,所以本文的目标读者首先是老板们,然后是企业里负责市场、产品、运营的同行们。我专长在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领域,本文适合这类企业,或者大公司里的独立运营的小项目。阅读难度:入门。 我们拿不到让瑞幸咖啡崩盘的那种数据 大家应该都看过浑水调查瑞幸的数据了。 数据的重要性不必多言,
本文适合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前端程序员。难度:入门。 好的设计师,总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无法克制探究新技术、新方法的渴望 – “对大多数设计师而言,虚拟领域是一片未经探索的处女地。在过去几年中,我们见证了 VR(虚拟现实)硬件和 APP 的大爆发。VR 体验的范围,从乏善可陈到令人惊叹,它们的复杂性、实用性有着天壤之别。” – 今天介绍一篇关于 VR 界面设计入门文章
本文适合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程序员、产品经理。难度:入门。 前几天说了 Chatbot/会话式交互设计经验和心得,今天说说交互设计领域另一个热门方向:语音交互。 语音交互不算新概念,苹果的 Siri、国内讯飞的语音交互技术,都已经发展了若干年。不过说起语音交互的实际效果,呵呵,普通用户的接受程度其实相当有限。你想想:调戏完 Siri 之后,你会每天用语音操作它吗?这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持续了
本文适合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程序员、产品经理。难度:入门 – 中级。 如果你关注交互设计,你一定知道 2016 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 Chatbot/聊天机器人,或者说“会话式人机交互”。 程序员天然喜欢 Chatbot 的概念,它不但是数据、API 自然的延伸,而且把 UI 设计的工作量减到了最低。很多产品经理也喜欢 Chatbot,你看,这是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结合了“AI
我提交的设计几乎没有低级错误,客户们都很喜欢我这个优点。 低级错误是指那些无关设计技巧的、很容易避免的错误。比如:错别字,没有对齐,设计前后不一致,图片模糊。 这里有个真实例子。我给 X 总公司做设计顾问,我先交付设计好的 PPT 模板,X 总的设计师再按照实际场景,把模板修改为实际的 PPT。修改之后,X 总的设计师提交了一个充斥低级错误的 PPT 文档,本来很正常的一个设计,一下子出现了山寨的
苹果公司前员工,在 YouTube 上曝光了 iPhone 早期的两款原型机:一款采用了类似 iPod 的虚拟转轮设计,另一款则是今天小 baby 也会使用的触控图标设计。( 详细介绍在这里 ) 照片中就是这2款原型,简陋到令人发指!很难想象,iPhone 这么伟大的设计,10年间改变了整个世界,而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来自这两个卑微的原型。 看到这张照片,我立即想起产品设计圈子里一个长久的争论:做产
以后我会在“设计”栏目里,介绍关于设计的好文章,分享关于设计的想法。 今天介绍的是 Facebook 产品设计 VP Julie Zhuo 的文章: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Use 。Julie Zhuo 是个很好的作者,她总能用很小的故事,传达设计的深思。 文章从 Julie Zhuo 住处说起,楼上有漂亮的天台、楼下有同等漂亮的平台,大家都喜欢在楼下的平台呆着,因为它显
作为“全流程设计师”,我帮客户解决业务流程中遇到的各种设计问题。 因为这个工作性质,我会同时为几个客户,提供几种完全不同的服务。客户有时候会忍不住问我:你是怎么“一心多用”的? 不妨拿2016年这最后一天为例,看看我到底是怎么“一心多用”地工作。 当天第一组事情是为 A 博士做书籍装帧设计。封面和内页设计早已完成,现在要根据作者的校对稿,修改设计稿。这是本偏学术的专业书,英语里夹杂几种外语,几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