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想法

学习 | 为什么上司会问不重要的小细节

老板、上司、老员工会吹毛求疵,说你文档里写了错别字。这不是比“直升机老板”、“微管理”还烦人么? 我以前经常会直接纠正同事的小细节错误。 比如我经常要解释“登录”是 Log in 的翻译、所以不是“登陆”,用户的“账户”是 Account 的翻译、所以不是“帐户”…跟纠正“的地得”差不多。还好我在工作场合属于比较 nice 的人,即使口无遮拦,同事也知道我没什么恶意、不会多计较。 随着工作中管理职责的增加,也随着我自己年龄、见识增长,我越来越像标准的中年人一样故意不指出别人的错误。 现实世界里的中年人都不喜欢“辩论”、也不能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 即便是把言论自由写进宪法的米国人,职场里也不能直接表达,而不得不用“三明治话术”来表示负面评价。 所谓“三明治话术”也就是先说好话、再说坏话、再补一句好话。类似于:你个人素质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老板说要给你降薪,以你的能力很快能重新得到赏识,加油! 但是我后来又调整了做法。现在我作为设计顾问,在客户、合作方那儿遇到类似小细节、小错误的情况,我一般又会“没事找事”多嘴说一句。 倒不是我爱教育人(况且我相信多数人是无法教育的),而是因为说了好多次、好多年之后,我发现恰恰是这些特别不重要的小细节,最容易拿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 比如我跟几乎所有客户的员工,都说过同样的小细节: 在工作场合写东西,尤其是写报告、新闻稿这些正式文档时,不要混用普通引号“”和直角引号「」(注),我一般解释说:这样看起来很 low,而且老板一看就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上网找资料拼凑的… 因为我的身份通常是外部的设计顾问,虽然会指导他们工作、但并不是他们的上级,所以他们遇到这种小细节,遇到我的“批评”,反应会很本能、很真实。 有人喜欢逃避问题、有人喜欢找借口、有人喜欢喜欢狡辩…反应都特别符合他们的性格。那么我就知道以后怎么跟他们打交道了。 其实每个上级、每个老板、每个客户、每个合伙人甚至你身边的各种平时跟你嘻嘻哈哈的同事…随时随地都在看你怎么应对这些小细节,了解你的真实个性,判断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注:以前国内的定义是“”用于一般场合,「」用于竖排文字,是知乎的呆逼用户重新发明了「」的用法

Sony Linkbuds 耳机,改造生化人的第一步

说说 Sony 新的 Linkbuds 耳机,说说它怎么从设计的角度改变了世界。 2月份 Sony 发布了最新的 Linkbuds 耳机,除了其他大牌入耳式蓝牙耳机应有的功能,Linkbuds 还有两个神奇甚至不可思议的特点。 Linkbuds 的最大特色,是发声部分采用环形的、开放的设计,没错,就是耳塞中间一个洞。你用它听音乐、听播客时,能通过这个洞清楚地听到外界声音。 Sony 说这样可以让你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避免苹果 AirPods 那些主动降噪耳机带来的虚假环境音,以及因为听不到外界声音而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Linkbuds 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敲击交互方式,你不是敲耳机、而是敲自己的鬓角。敲着自己操作耳机的交互方式,非常新鲜有趣。 来看看 iJustine 姐姐欢乐的 Linkbuds 评测。 小耳机改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的说话习惯 因为 Linkbuds 不同寻常的开放式设计,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一直戴着它,它比 Airpods 更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再加上它的敲鬓角操作方式,Sony 其实已经借助 Linkbuds 强化了人类的生理结构,完成了把人类改造为生化人 Cyborg 的第一步😁 这让我立刻想起了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一个争议。他们问:为什么戴上苹果 Airpods 之后,我们面对面跟人聊天时也不摘下 Airpods 了? 以前戴耳机有个约定俗成,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时,你得摘下耳机认真跟人交流。换句话说,就像 Gen-Z 说的那样:你戴上了耳机,就表示“请不要跟我说话,我太忙了”。但是很遗憾,自从 Airpods 流行,所有的人似乎都习惯了说话时对方戴着 Airpods。天知道当时 ta 关着耳机,还是一边说话、一边听音乐、一边跟耳机那边的人聊天。 Linkbuds 的开放式设计带来了“不影响交流”的感觉,大家更加不会为了聊天而摘下它了。 为什么戴着谷歌眼镜会挨打,戴着 Linkbuds 就没事? 这又引发了专家们进一步担心,因为大家还记得当年的 Google Glass 谷歌眼镜。 当时谷歌眼镜虽然深受硅谷精英喜爱,但在美国老百姓中口碑奇差。它自带摄像头,佩戴者可以随时摄像,外人看不出来。 这就让尊重个人隐私的美国人民爆炸了,哦小样的你买个昂贵的眼镜,就能肆无忌惮地拍老子,凭什么啊!美国甚至多次出现戴谷歌眼镜者被打的事件。 专家就琢磨,为什么戴着 Airpods、Linkbuds 耳机的人没有被打呢?万一 ta 也在偷偷录音呢? 也许大家觉得可爱的小耳机没什么侵略性?或者还没意识到被录音的问题?专家们还没理解到底为什么。 设计师怎么利用 Linkbuds 苹果的 Airpods 改变了人类的说话习惯,而 Sony 的 Linkbuds,把改造人类身体的事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我们这些设计师而言,Linkbuds 不仅仅是一个创新的耳机,其实它第一次让用户有了一个随时附体的设备和人机接口。 别小看不起眼的耳机,我们可以用它遥控其他设备,可以用它随时采集数据,可以用它作为接口一直和强大的数据库连线。 甚至有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能用耳机自带的小摄像头拍你腮帮子,再用人工智能推测出人的面部肌肉动作、以及表情,带着口罩也没问题。通过连续监测面部 42 个特征点,这个耳机完全能成为全功能的交互手段。 Anyway 了,说不定几十年后,生化人 Cyborg 小朋友会问起爸爸:我们家是什么开始变成生化人的? 爸爸想了半天才说:好像是我爷爷买了个新耳机之后。

多看“老友记”能提高英语,但绝非你幻想的那样。另外推荐一本学英语的奇书

说个 Friends / 老友记 的迷思。 不知道哪年开始,就流行“多看老友记就能提高英语”的说法,还真有不少人尝试,包括我。 我有理性的,肯定不相信这种“技巧”。不过我的确看过几遍老友记,前前后后看过七八百集、也就被动尝试了这个说法。 我的测试结果是:多看老友记能提高英语,但绝非你幻想的那样。 你得忍受负反馈 看老友记学英语有很多障碍。 首先学习过程非常痛苦,片子的搞笑和英语毫无进展的恐慌交织在一起;其次因为剧情太好玩,非常干扰学习过程;另外片中台词很多抖机灵、文化背景,看似都是口语其实有点难,关掉字幕很可能看不懂,特别沮丧。 比如 Phoebe 第一次开车,可怜的 Joey 不知道她不会开车,很高兴地大喊 shotgun!其实这个俚语是坐副驾座位的意思。Joey 很高兴地抢到副驾座位,随即目睹了 Phoebe 野蛮挂挡(几乎看到离合器在冒烟!),Joey 就乖乖滚回后排去了。 以上几种都是负反馈,看得越多、受到打击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当然我也得到了收获 看老友记学英语的好处是接触的词汇量大,本来角色就特能说,而且台词更真实。当年电视比较开明,各种话题都能聊,而今天有些台词不能说、有些台词必须塞进来以示正确。 放弃老友记学英语之后,我又看了无数美剧;然后来了美国,又看了更多美剧;回头再看老友记、看了好几遍,的确学了不少单词、说法和文化。 简单来说,开始我需要跟着中文字幕看、后来可以照着英文字幕看、之后没有字幕也可以随便看。并非我把台词背熟了,我连剧情都没记住,每次看到还重复傻笑呢。 成功的幻觉来自于忽略数量 “多看老友记就能提高英语”和各种学英语的迷思一样,没有量化难度。 实际上这么学英语开始特难、后面特慢,所以不适合初学者,更不适合无人监督的自学;如果你有英语基础,拿它当背景声音来增加词汇量、增加语感,那效果还行。 以我经验,如果你听到英语时不再把它们翻译成中文,你就有看电视学英语的基础了。 一本学英语的奇书 有本奇书“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介绍看电影、电视学英语的神奇技巧,作者是韩国人,他从英文大字不识两个,变成口译还通晓四国语言。 他的技法是先看一部英语电影或一集英语电视,揣摩里面老外说英语的方式和词汇,看完之后你就有了初步感觉。 然后你再把这一部电影或一集电视再重复看 99 遍,不断揣摩、理解、模仿。 连看10部电影或电视,你的英语就大功告成了👏😂 他介绍的学英语方法并非生造,基本概念来自“美国国防部语言学院”二战期间培训美国士兵学外语的方案,简单说就是“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美国军方使用这种特殊学习方法,强迫大兵们半年学会一门外语、成为外语翻译😂😂 避免不可避免的失败 “多看老友记就能提高英语”的传说,和韩国人奇书里的学外语方法,它们的共性是你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然后你才能坚持漫长训练、忍受强烈恶心、逐步得到细微进展、最终获得决定性胜利。 Wait a minute,谁说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了?要有这个本事,我们还要看“老友记”?直接背书不就搞定了! 很遗憾我们都是软绵绵的、无计划的、三分钟热情的,我们内心梦想的是看电视,顺便喝点咖啡、刷刷朋友圈、搞一下猫屎……然后英语就学好了! 我们显然不可能坚强啊🤷‍♂️ 那怎么办? 作为资深的意志薄弱者,我以后慢慢介绍对抗命运的技巧吧。

Remix | 重新认识精酿啤酒

作为被动戒酒多年的资深精酿啤酒 Craft Beer 爱好者,我推荐大家听这期精酿啤酒入门的播客节目。 本来我也不想戒酒,不过因为时差关系,晚上经常需要跟国内的客户开会、交流,我晚上就只好远离酒精了。这么被动地坚持了几年,我也算养成了习惯,家里买的什么葡萄酒、清酒、RUM 酒甚至 Hard Cider 纷纷过期,难得高兴买一箱啤酒回家,最后全都拿来炖牛肉。 然后,因为工作原因,我提前听了这期节目粗剪的小样,结果…隔天我就回去买了一箱精酿啤酒😂 Whatsoever 吧🤪 你应该喝什么? 同样因为工作原因,我还跟这期节目的嘉宾聊了品牌营销的事,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想法远远超出了卖啤酒的范畴。 国内做酒类、软饮推广,一般几种方法:一种是茅台、82年拉菲那种年份、产地、独特土壤套路的,卖的是无法复制的故事;一种是 Jack Daniel、RIO 预调酒那些,卖的是夜店、酒吧独特的饮用场景;再一种是元气森林、江小白那种,卖的是泛娱乐的“潮文化”,或者说特定人群的认同感,其实无所谓喝的是什么,只要你喝了这个、就说明你是潮人。 这几种推广方式,说到底都是教你怎么为了别人而喝酒,卖来卖去卖得都是你“应该”喝这个。喝完了不一定 high、但是不喝的话你肯定就很 low。 精酿啤酒卖的又是什么? 国内的精酿啤酒推广有一点点不同,时不时会聊起“口感”😂 以前我跟国内精酿啤酒祖师爷“高大师”关系不错,跟他一起喝酒,听他聊各种把精酿啤酒文化引入国内的事。 他们的做法很硬核,把美国精酿啤酒的精神、和中国的文化水土相结合,创造前所未有的中式精酿啤酒。他们很成功,创造出了国人、老外都喜欢的口味、口感,而且温润、硬朗各种口味都有,大部分都挺好喝。 相反,这次嘉宾的做法比较软,他们选择精酿的精气神、来创造新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啤酒、市场甚至文化的事,聊得都很职业。后面她忽然聊了她羡慕的一个案例,我这才发现他们的不同。 她说有人在偏僻的海边找了块荒地,凭空建造了一个可以喝啤酒、看海、发呆、体验人生的啤酒园,在喧闹的都市边创造了迷你“乌托邦”。我其实最后没完全听清楚她说的这个故事,她说得太忘我了,而我从品牌顾问的角度,一下子发现了他们品牌真正的闪光点…我们空口聊、结果都聊 high 了。 体验不同 嘉宾的想法其实非常有意思。 茅台、拉菲们卖的是不可逾越的规则,元气森林、江小白们卖的是不容置疑的小圈子,卖的都是“你必须”。虽说她和高大师选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做精酿啤酒,但都契合了美国精酿啤酒最核心的价值观:创造新体验。 他们卖的都是 Whatever you want。 我回想了一下上次戒酒之前的美好时光,我们家附近的啤酒店里有几百种(也许上千种)啤酒,看得我头晕眼花;美国其实还有香菜味的精酿啤酒,我还没试过,据说不难喝。 我不确定她和高大师们将来会创造出什么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体验,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在 2021 年的这个混乱世界里,在多数人无法自由选择的大环境里,“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One More Thing 美国的精酿啤酒既然叫做 Craft Beer,在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包装、市场营销设计上,都渗透着 Craft 的精神,这里的 Craft 不是那个被国人说烂的“工匠精神”,而是手工的、亲力亲为的 Craft。(也许“精酿啤酒”这个词就翻译错了,应该叫做“手工啤酒”) 既然美国精酿啤酒的品牌和营销也很 Craft,他们的品牌和包装设计非常有趣。以前刚来美国,我就被本地啤酒文化震慑了。一方面啤酒种类之多,另一方面是啤酒品牌和包装设计的多样化…基本上什么风格的设计都有。 没有什么“应该”怎么怎么设计,满眼看到的都是我“可以”这么这么设计。 这对设计师而言,也是一种快乐。注意:这里的“设计师”是说精酿啤酒的创建者,而不是画图的那个人。

怎么自己动手维修家里的取暖锅炉?

今天(11月13日)我修好了家里的取暖锅炉。 前些天暖气不制热,关机重启能临时解决,我们这儿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我肯定很紧张。请人修几百美元,我就自己修吧。 我没修过暖气,好在我有修理陌生产品的流程。 第一步是常识 我知道暖气系统主要包括温控器、锅炉、进风、出风、室内送风管道… 第二步是明确症状,发现规律 家里暖气表面的症状是风扇狂转、停不下来;实际症状是第一次点火之后,很难再次点火。 故障规律是它越来越频繁,我猜是什么控制部件老化或坏了。 第三步排查问题在哪儿 排查下来是燃气锅炉有问题。那就头大了,我对锅炉没有概念,它既有电、又有煤气和水,显然不好处理🤷‍♂️。 第四步尝试寻找维修方法 这一步有两种方法: 如果能阐明故障,可以上网搜索解决办法 难以描述故障,最好现学产品的流程、结构和原理 我先偷懒上万能的 Youtube 搜索。教人解决问题的视频一般三种:公司教程引导你购物;达人教程;素人小聪明、小经验解决一个问题。 因为故障比较泛泛,看完一堆视频积累了常识,但没有合适办法。 那就现学锅炉的流程、结构和原理。 这是 DIY 修东西的关键流程,我要通过它判断自己能否解决问题。理论上应该先确定锅炉型号,然后找说明书。但在不知道每个东西叫做什么的前提下,看说明书过于抽象,所以我就拆了锅炉面板,检查里面有些什么。 锅炉的复杂程度和电脑差不多,但是煤气很可怕。接着就老老实实看说明书。 维修前先做简单保养 忘记说了,第一步常识之后,我们对锅炉做了简单“保养”。 比如检查空气滤网,买新的水滤网(增加室内湿度),清理锅炉的室外进气口、出气口。 我们的进气口、出气口长下面这样,实际是同轴的两根管子,中间细管道出气,外面粗管道从锥形大头背面进气。 我一看到就把锥形大头拔了下来,这就是设计师熟悉设计模式的好处。 第五步是确定实际故障点、故障原因 我们的燃气锅炉是单片机控制的机电系统,也有控制板(可以把锅炉想象成超复杂的、使用煤气的智能电饭煲)。 控制板和电脑主板一样提供了错误码提示,有 2 个 LED、每个 LED 4 种状态,请问一共能表示多少种状态? 我按照说明书上排查错误的清单,用错误码查出到底什么故障。 第六步是确定解决故障的方法 一般电子、机电产品有几种故障: 要保养,如插头松了、器件脏了 要换配件,如传感器坏了 要换零件 要维修零件… DIY 可以处理前两种故障。 按照错误码和症状,我们锅炉可能有 8 种故障,都和压力传感器直接有关,和进气间接相关。所以这时候我要判断是自己修、还是花钱找人修。 阅读说明书上的解决办法,分析我面对的情况,发现维修不涉及可怕的煤气部分😂 官方提供的 10 种维修建议,主要是保养类型的,最多需要新买一个传感器再装上。而且维修建议没有破坏性,不会弄巧成拙。 既然维修方法符合我能力范围,我就决定自己动手了。 然后我就回头看 Youtube,按照故障和维修建议找教程🧐 第七步是实际维修 按故障说明和维修建议,我分析了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然后在 Youtube 找到几种解决办法,尝试了概率最高的一种,成功👏 简单而言,故障很可能是进气道进来杂物阻塞了传感器,清理干净即可。大家都关心使用了什么工具,呃,用的是卑微的回形针,戳进去小心翼翼地不断捅。 维修最后一步是校验结果 维修可能成功、不成功、假成功、带来新问题,需要检查一段时间。 小结 修锅炉、修暖气是特例,修东西代表的解决问题思路则很常见。 我们工作中总要处理能力之外、知识结构之外的问题,比如程序员经常跟设计师说“这个实现不了”,怎么办? 这里并不是要求设计师学会编程、自己找到解决方案、亲手实现功能,而是说如果你有编程常识、能分析和界定问题,你也能找到解决思路💪 后续 取暖锅炉修好之后,连续使用了一个月,其间出现过一次疑似故障,其他时候都运行正常😂👏 所以这次维修成功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知道怎么处理了。

怎么区分知识付费和付费知识?

知识付费卖的是付费,卖的主要是课程和体验,知识只是由头,你被动接受信息即可。相当于咖啡味的甜饮料,主要卖的是水、糖、咖啡味添加剂。 付费知识卖的是知识,买来之后你需要自己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相当于真正咖啡豆制作出来的咖啡。 知识的作用有多强大,获取知识的难度就有多真实。判断知识付费和付费知识的方法很简单,看它们的难度:老师说学起来很容易、人人都能学会、学会肯定有好结果的,是知识付费;老师说比较难、要坚持学下去、争取得到好结果,那 ta 卖的多半是付费知识。 建议购买之前想清楚:你买的是付费还是知识。 (Photo Credit)

设计 | 为什么要为产品创造“仪式感”?

之前给客户做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顾问,又说起“仪式感”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某种仪式感,需要被重视、被认同。品牌通过仪式感来增强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可信度。好的品牌通过有形、无形的仪式感,把路人转为消费者、把消费者转为粉丝、把粉丝转为忠诚的追随者。 但是一部分厂家捏造仪式感,把“9块9”的廉价东西包装出百年情怀,其实特别 low。另一部分厂家(比如我之前的客户),不会用仪式感来衬托产品价值,白白浪费了不少精力。 为什么花菜只能用手撕、不能用刀切? 用刀切开和拍开、撕开的蔬菜瓜果,口感有“明显”差异,学做菜试图搞定男人的胃的姑娘,都强调花菜必须用手撕成一小朵一小朵,绝不能刀切。 其实刀切蔬菜瓜果导致异味,是因为刀切破了细胞壁,刀上的金属导致蔬菜瓜果里什么什么物质氧化了。 换成陶瓷刀可以避免氧化导致的口感差异,但…那就失去了“搞定男人的胃”那种仪式感。 为什么转得快了、就无敌了? 另一个跟细胞壁有关的是“破壁机”。 破壁机用 20000 转以上高速旋转,直接击破细胞壁,Somehow 就保持了蔬菜瓜果全部的营养成分。 在这个场景里,破壁机金属刀片导致蔬菜瓜果里什么什么氧化…对口感造成的极大差异…就不存在了! 每个成功品牌都有自己的仪式感,20000 转+ 就是这里的仪式感。 有坏离子那就有好离子 回到刀切的问题,陶瓷刀厂家一方面聊“刀上的金属导致蔬菜瓜果里什么什么氧化”,另一方面更加强调金属刀切蔬菜瓜果时释放“金属离子”导致的铁锈味。这里的离子是坏离子。 离子本身不是个事,但是对活性离子、游离离子、抗氧化离子的追求,以及对厂商们挂在嘴边的奈米、酵素等等细节的极致追求,又变成看主妇们、煮夫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大仪式感。 速溶咖啡也有仪式感 雀巢花很多年时间,帮助家庭主妇建立冲泡速溶咖啡的仪式感,让她们摆脱“速溶咖啡是偷懒”的羞耻。 瑞幸咖啡也深谙这一套,表面上瑞幸靠借助星巴克上位,强调了现磨咖啡的口感,实际上瑞幸强调花很少的钱喝咖啡,就能体验发达国家的优质生活…哦不!我们现在比发达国家还有钱,我们值得更好的咖啡! 现在瑞幸咖啡品牌已然衰败,但瑞幸用巨额补贴创造的下午点一杯咖啡的仪式感,咖啡和美好生活的捆绑,都留在了姑娘们心底。 在品牌设计中,有很多方法创造品牌的“仪式感”,从最基本的为品牌取名、设计品牌 logo,到建立品牌文化、维护粉丝社区…以后我再来介绍这些方法,说明他们的优劣。

Remix | Fraktur,那种代表德国的黑字体

今天做家务听设计播客 99% Invisible,关于 Fraktur 这种德国字体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禁忌(本期节目 Show note)。这期节目的故事,背后是设计的文化差异和禁忌,很适合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这个领域的设计师。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面向海外市场做设计时,别胡乱使用西文字体。 字体也能引发轩然大波 节目说一位德国公交车司机,在驾驶的公交车上贴了一张告示,结果引起德国以及世界范围的争议,司机也因此被辞退。 告示上写着“这辆公交车由德国司机驾驶”。 不清楚司机的原意,也许是说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也许是说他自己说德语?肇事的是他打印告示时使用的字体:德国人把这类字体叫做 Fraktur,美国人对这类字体有个更通俗的称呼:Blackletter “黑字体”。 Fraktur 是指一类字体,典型外观就是粗壮线条、断裂的笔划、棱角分明的菱形拐角。原本 Fraktur 或者说 Blackletter 在西方设计领域属于正常字体,比如纽约时报的 logo 就用了 Blackletter,重金属乐队也常使用 Blackletter 作为自己的 logo,享誉世界的德国啤酒、比利时啤酒商标里也经常出现 Blackletter。 Fraktur “黑字体”背后的黑色含义 但是因为纳粹德国的宣传机构大量使用 Fraktur,这种历史悠久的经典德国字体,就和纳粹绑定了起来。在今天的德国,因为对二战的反思、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警惕,代表纳粹的 Fraktur 也变成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代表。 前面提及的那位司机,他使用代表极端民族主义的字体打印告示,也许告示本身没有恶意,但是 Fraktur 字体带来的含义就很耐人寻味了。 Fraktur 字体衰落的真实历史 节目里介绍,Fraktur 字体历史久远,原本是欧洲国家的标准字体。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容易书写。谷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前,所有的书籍都源自抄写,对于大量抄写的中世纪僧侣而言,用扁头笔写字时,写折角肯定比画圆圈、画圆弧更容易。 这一点和隶书代替篆书、楷书代替隶书的历史很相似,古代史官和文人发现篆书、隶书都不容易书写,特别是隶书写不快,完全不适合需要快速记录的场合。另外一个例子是宋体、仿宋体的流行,它们都源自印刷术的兴起,对雕刻印版和活字的雕版师傅而言,雕直线、笔划尾部加一点点缀,肯定比雕曲线、弧线的楷体更简单。 可以说 Fraktur、楷书、宋体和仿宋体,都来自当年设计师自己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Fraktur 字体非常难以阅读。别被今天高精度的印刷术和视网膜高清显示屏迷惑了,古代的手抄本和早期印刷品都不够精细,大段 Fraktur 文字读起来就是黑乎乎的一片、看不清楚笔划。所以当罗马人发明更美观、更容易阅读的罗马字体后,罗马字体逐渐征服了欧洲 ……除了德国。 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坚持使用 Fraktur 字体,要求使用 Fraktur 印刷圣经。在极端使用场景下,甚至出现了混用 Fraktur 和罗马字体的特殊惯例:罗马字体专门用于印刷那些负面的词汇、人名。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Fraktur 字体有多难辨认。 由于难以辨认的缺点,罗马字体在近代逐渐引入了德国。罗马字体的普及,可以说是消费者意志的胜利。 纳粹德国期间,因为 Fraktur 字体的象征意义,纳粹德国的宣传机构大量使用 Fraktur 字体来彰显德国民族主义。节目说希特勒本人厌恶 Fraktur 字体,而且下令禁止使用 Fraktur 字体。但是因为 Fraktur 字体强烈的象征意义,最终希特勒的禁令并没有奏效,Fraktur 字体继续在纳粹的宣传品里重度使用。 所以 Fraktur 在纳粹德国的再次兴起,是纳粹市场部、设计师的“胜利”,而不是社会的、市场的需求。 二战后,因为纳粹这个政治原因,Fraktur 字体被德国人刻意淡化。 怎么在设计中使用 Fraktur / Blackletter 和其他西文字体 那么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这个领域的设计师,应该怎么在设计中使用 Fraktur、Blackletter 这样的西文字体呢? 我一直做跨文化的设计,同时为中国和欧美市场做设计,有几个简单的策略可以帮助公司、设计师选择合适的西文字体。 1,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 设计的核心是交流,为海外市场做设计,首先要在当地文化背景下做设计。在任何实质性的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等文化背景,避免出现使用 Fraktur 字体冒犯德国民众的事故。 相反,在美国市场里可以正常使用 Fraktur / Blackletter 字体,它们会带来一种欧洲的、历史感的设计风格,特别在重金属音乐、汽车和摩托爱好者圈子等等场合里,Fraktur / Blackletter 字体不失为一种地道的选择。 设计师想了解外国文化、突破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地尝试外国文化。比如: 最低限度要掌握一门外语 平时多花时间看看美剧、美国网站,少看二手的“外国”作品 有机会到国外转一转、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跟外国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习惯 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宗教、习俗 从小说、艺术作品了解外国文化 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是在国内积累的设计经验,但因为我小关注外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帮助我在工作后相对轻松地掌握了西方的设计风格,以及硅谷的用户体验设计、UX 设计思路。我并不是模仿美国人做设计,而是和美国人一样做设计,高端、大气、国际化这些问题,对我而言从来不是障碍。而当我正式移居美国之后,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又反过来帮我更好地适应美国文化。 一个在设计中使用 Fraktur / Blackletter 的好例子:前几年芬兰、德国和澳大利亚人合拍了一部科幻战争喜剧电影“Iron Sky”(钢铁苍穹),作为一部黑色幽默、充满对纳粹讽刺的电影,“Iron Sky”的海报里就采用了 Fraktur / Blackletter 字体。 如果公司和设计师在为海外市场做设计之前缺乏文化认知,建议先联络当地的代理商、设计公司、设计顾问,提前向他们请教。 2,深刻理解西文字体 我的设计顾问工作之一是设计评审,评审国内设计师面向海外市场的设计作品时,最普遍的问题往往就是字体的选择。(另一个常见问题是不会选色彩) 国内设计师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西文字体,所以实际上是把西文字体当做图形来处理,这样的设计乍一看不乏美观,但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字体,在设计的第一步就偏离了海外市场的习惯,活生生把设计做出了山寨风。 通俗一点说:如果你每天看韩剧,看到美剧你就会头晕、觉得无聊;如果设计师把国内流行的淘宝风、新国潮风直接搬到国外市场,老外看了也会头晕、觉得无聊。 说到底设计的基础是文化,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设计师,需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相应的文化素养。落实到西文字体这个垂直领域里,设计师应该深刻理解西文中常见的 5 种字体: Serif 衬线体 Sans Serif 等线体 Slab Serif 现代衬线体 Script 花体/书法体 Handwritten 手写体 举一个合理使用西文字体的例子:Amazon 把科幻小说经典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人),拍成了电视剧,下图是它的海报。 这部电视剧的背景是德国、日本在二战中获胜,占领了美国领土。海报中出现了三种字体: 主文字:海报大标题采用了特殊的装饰字体/展示字体 装饰性字体:海报中部出现了日本和德国占领区的标志(红色),这里使用了黑体的日本汉字、以及 Fraktur 字体的德语字母,来装饰双方的标志 辅助字体:海报顶部的辅助文字是普通的 San-Serif 字体 所谓“深刻理解”西文字体,不是说“哦!我知道有个什么什么字体!”,那是设计爱好者的思维模式,合格的商业设计师需要从几个方面理解和掌握这 5 种常见的西文字体: 每种字体的特点和差异,一般用于什么场合,一般表达什么情绪? 每种字体类别之下,最经典和最常用的字体有哪些? 同种西文字体应该怎么搭配? 不同种西文字体应该怎么搭配? 西文和中文应该怎么搭配? 从文化素养角度理解了这些字体的特点、使用习惯,而后不断练习,国内设计师才有可能使用正宗的西文字体,达到正宗的设计效果。 注意:不要使用中文字体里的西文字母,来模拟西文字体!请使用标准的西文字体 来一个不熟悉字体、不善于搭配字体的负面例子:国内翻译的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人)。这个封面设计属于中文字体、英文字体都不熟,不多解释,大家自己品味了。 3,区分标题、装饰字体和正文字体 西文设计中,有专门的一类字体称为 Display Font,直译是“展示字体”,指那些用于大标题、海报等场合的字体,不严格的说就像中国设计师熟悉的美术字体、艺术字体。 某些设计师在做平面设计时,使用魏碑、综艺等粗壮的字体来做正文排版,或者在大段文字中使用装饰性很强的手写体,这都是不符合用户体验的坏习惯。 国内设计师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下意识地把西文当做图形来设计,如果公司和设计师在为海外市场做设计时,使用 Fraktur / Blackletter 之类的“展示字体”来设计正文,这不但影响阅读体验,而且远离了国外消费者的审美习惯,消费者一眼就会看出其中的山寨味道。 下面是一个合理使用展示字体和正文字体的例子:还是拿美剧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人)举例,这是他们的 DVD 封面设计。其中主标题采用了展示字体,而正文采用了 Sans-Serif 和压缩的 Sans-Serif 字体。整体而言这个 DVD 封面设计比较乱,排版水平一般般,但字体搭配并没有明显错误,兼顾了抓眼球和阅读这两种需求。 One More Thing 虽然 Fraktur

Remix|我为什么要把声音变为想法、把想法变成 Remix?

我有“多任务 / Multitasking”的习惯,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跟工作有关的视频和播客,这个习惯让我每天凭空多出了 1、2 小时。 对付“我老婆不喜欢”类型的客户 上周做家务时听设计播客,主播(or 嘉宾)说起怎么对付自大又没有审美观的客户,就是那种不由分说、上来就说“你们这个设计不行…我老婆不喜欢这个设计!”的客户。 他们用的办法是不接话,直接放视频:视频里,设计团队用新设计制作了样品(mockup),拿到超市、商场去展示给真实消费者,大家都很喜欢👏 主播(or 嘉宾)说得很真实,以前我也会遇到这样的客户,某次印象很深:我为客户设计运动品牌的 logo,主色调是有活力的橙色,客户老婆一定要求改成紫色!最后沟通下来才发现,因为对方确认目标受众主要是女性。 最终改成了紫色。 节目里聊得挺有趣,但是很遗憾,现在我怎么也找不到这期播客,也就没法分享了😵 为什么记不住演讲和播客说了什么? 熟悉 UX / 用户体验设计的人应该听说过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原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很有限,只有 7 个档位(正负 2 个档位)。意思是说人短时间内只能记住 7 个信息,7 个档位都占满后,新记忆将挤走旧记忆。而且所谓短期记忆,是说这仅有的 7 个记忆也很容易消失,一般只能保存十几秒 ~ 几分钟。 因为这种天然的局限性,我们通常记不清一场经常的 PPT / Keynote 演示到底说了什么。同样的,遇到播客这种线性的、长达半小时一小时的内容,结果总是听完后面忘记前面。 如果我是学生,有充裕的业余时间,理论上我也可以用记笔记、画思维导图、创建双向链接资料库等等方式,来记忆精彩的播客内容,帮我形成长期记忆。但是我呵呵。 把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转为美好体验 把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最好的方法是和原有记忆关联,其次好的方法是重复记忆。我把两种方法结合了起来:把我在播客、视频里听到的话立刻理解成自己的想法,听完后 remix 听到的话、自己的想法,并把它们写下来。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发明了“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他说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体验,取决于体验的峰值和最终结束时的体验。把播客、视频变成 remix,也帮我凝固了这一小时节目的峰值和终值。 最后我把这些 remix 分享给所有人,让价值最大化。

Remix | 日本妖怪的回归

今天做家务听设计播客 99% Invisible Podcast,主题是 Return of the Yokai,日本妖怪的回归。(本期节目 Show note) 直播说今年2月底开始,日本出现了怪事,万物皆可吉祥物的日本,忽然各种吉祥物开始“变身”,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长头发、鸟嘴、身上有鳞、三条腿的怪物。 它是一个日本妖怪,叫做 Amabie,1846 年被首次被发现。 妖怪不都是古代的嘛?妖怪还能被发现? 据说当时日本深受霍乱瘟疫之苦,有官员在海边遇到了 Amabie,它预测今后六年将是丰收年,还说如果再遇到瘟疫,展示它的图片就能保护民众免受伤害。当时的报纸如实记录了这件事。 所以新冠肺炎肆虐之后,日本人民就想起来 Amabie 了,用它来鼓励大家跟新冠肺炎斗争。 节目还说以前妖怪只有文字说明,十七世纪之后才出现了绘画版的、有形象的妖怪百科全书 比如下面图片是河童,现在知道设计师在传播文化方面的力量了吧。 明治维新之后,有学者发现妖怪和迷信阻碍了日本发展,所以展开了浩大的破除迷信活动…最后他变成了妖怪专家,他详尽的研究资料成为研究妖怪的宝库。 另外主播还说了日本人相信万物皆有神明(Kami),iPhone 也有 iPhone 的神。中国人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传统,可能不太在乎 iPhone 的神,但是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宗教的差异,美国人听说之后肯定就崩溃了。 主播和嘉宾没说 iPhone 的神叫什么名字,也许应该叫乔布斯? 最后主播和嘉宾说了当年让全世界人民都崩溃的事:Hello Kitty 不是猫,她是个女孩,她的宠物才是猫。2014 年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大标题就是:Hello Kitty is not a cat. Everything is a lie.

Remix | T 型设计人才之死。设计总监算不算设计师

前两天听设计播客,听友问主播两个有趣问题。 T 型设计人才之死 一个问题是:都说设计师要学编程,怎么很少见到既会设计、又能编程的“独角兽”设计师?那些 T 型人才哪儿去了? 毕竟互联网产品团队的产品、设计、开发三个角色,就像黑暗时期、来自三个大陆、操三种语言的三个人一起造宇宙飞船…依靠一群单一技能的人合作,很难把产品做好。 主播说了几种“独角兽”设计师的去处: T 型人才本来就少 T 型人才、复合技能的人才,往往出现在小公司里。特别是那种几个前同事一起出来创业,相互之间有默契,一个人能够承担多种职能 有些 T 型、复合技能的高手,也许厌倦了单打独斗,所以选择以某一项技能入职大公司 其实主播还少说了一种情况:为了个人品牌而淡化 T 型技能。 比如我就是一个例子,传播个人品牌、建立个人影响力时,需要差异化地展示个人的优势,让自己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说,没有重点地罗列一大堆特点、优点,往往会让客户和合作方感到迷惑,而且容易产生“所谓通才,是不是万金油啊”的负面联想。所以我一般对外只是说明我的设计经验,而不展开描述我在其他领域的能力。到了实际合作中,我再按照工作需要,来使用不同领域的技能,客户、合作方当然乐见其成。 类似我这样的情况,在创业公司创始人里相对常见,大部分的创始人对内至少要承担 1、2 项工作,而对外一般只描述自己最专长的技能。 所以 T 型设计人才并没有死,他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发光发热。 设计总监算不算设计师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设计师成为设计管理者、比如设计总监之后,ta 还算是个设计师吗? 如果设计总监一头负责设计策略、团队管理,另一头又动手画原型、修改配色方案…不会很怪么? 主播还搞笑地设问:设计师是不是也有“总统制”?一天为总统/设计师,永远都是总统/设计师? 我记不清主播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了,一个大意说设计决策并不是实际动手做设计,所以设计管理者不能算设计师。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设计决策、利用设计资源、甚至管理设计团队,这些都是企业设计竞争力的一部分,而且越是策略性的工作价值越高。从职务上而言,设计管理者不是设计师,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说,设计管理者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师。 当然我可以理解主播的想法,主播应该是组长之类的初级管理者,平时既要指挥、又需要自己动手,在这样的职位上,那些需要动手的工作,看起来比管理工作更有价值。 主播表达的另一个意思是,有设计师背景的设计管理者,肯定是更好的设计管理者。 这点我很赞同,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会帮助管理者理解问题的实质。所以香港电视剧里的大亨,要安排富二代从公司“底层”的具体职务做起,所以大学毕业后直接培养出来的产品经理,实际能力远远不如那些从开发、设计、运营转岗的产品经理。 One More Thing 这俩问题都和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有关。 第一个其实是问:设计师要不要增加横向竞争力?或者说要不要积累软实力? 第二个带出了更基础的问题:你希望 35 岁后从设计师升级为设计总监,但做管理意味着你将远离最新设计工具、模式、趋势和年轻用户,那你还能带领别人做好设计吗?(那老板干嘛让你当总监?) 以后有时间,我再来展开解释这两个问题。

Remix | 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

昨天在播客里听到一句有意思的话: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也可以说成 weakly held。 直译是“强烈观点,宽松坚持”,意思是人得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优化自己的想法。 现实中站队文化盛行,所以多数人正好相反:明明没有想法、人云亦云,同时固执己见。 播客的一位主播是 GitHub 员工,他说这句话在 GitHub 公司里很流行;硅谷强人 Marc Andreessen 也拿这句话形容自己。 国内互联网行业里,固执己见的情况比较多,特别是跨部门、跨团队合作时,常常一帮智商超高的人,在很小的细节上来回拉锯、较劲。也难怪很多公司用管理手段压制员工,听话就行,别多想。

Remix | 一边做一边学习,Learning by Doing

前两天做家务听 Design Details,主题是怎么学设计:Learning by Doing,一边做、一边学。 主播说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故事是主播在 PS 教程网站上学 PS,然后”反向工程“弄清楚这个网站怎么设计的,还做了教程教别人设计一模一样的网站。 然后他就收到了对方发的律师信,当时他是中学生🤣 这个”反向工程“,在摇滚圈子里也很流行,乐手会反复听著名歌曲,弄清楚高手怎么编曲、怎么演奏,俗称”扒带“。同样,很多编程、设计高手,因为很小接触电脑,喜欢在电脑上瞎折腾,在上大学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已经超前积累了大量经验。 所以,成为好设计师的一个因素,是父母允许你玩电脑。 听起来很不公平吧。 我小时候就遇到了不公平:父母既不让我学画画、也不让我学电脑(怕耽误学习)。 那我就…自己学呗! 学画画很简单,有笔和纸就能一边”创作“、一边练习,周末再去图书馆、书店看书。学电脑比较累,我得从老师那儿骗电脑(当时我们没有普及电脑课)、从父母那儿骗业余时间,然后找书学编程。 还好我学得都不错。 第二个故事很出名,和市场调研有关。 70 年代美国食品巨头找数据分析师、心理学家 Howard Moskowitz,希望通过用户调研找出世界上最完美的意大利面酱口味。 他的理论是不存在完美口味!大规模市场调研完,数据果然稀稀拉拉、根本不是正态分布。这个理论改变了整个食品行业,也解释了食品为什么那么多口味。 他的意大利面酱口味调查结果很好玩,发现美国人能粗略分为三组,分别喜欢原味、辣味、有脆脆口感的,脆脆这组偏好从来没被发现过。 同样的理论也存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初期网站内容都是千人一面,所有人看同样的内容;之后网站、APP 逐步实现了个性化内容推荐,每一种怪胎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怪胎。 TED 上有个演讲,介绍的就是 Howard Moskowitz 和他著名的意大利面酱口味的故事。

Remix | 听 Joe Rogan 采访“社交困境”里的 Tristan Harris

今天做家务听了 Joe Rogan 的播客,嘉宾是热议纪录片”智能陷阱“里的硅谷内部人士 Tristan Harris。 我还没看这部片子,遇到热议话题我都会等一个冷静期,等微博、公众号各种逼大胡话都消停了,再客观地看。 我听这期播客,是想在看纪录片之前获得更多背景、外部信息。 这期节目两个半小时,做了无数家务还差一点没听完。 The Social Dilemma 说的基于注意力的商业模型、用算法操控用户、高效算法导致科技公司掌握前所未有的改变人和世界的能力…这些都是实情。互联网行业每个公司都这么操作,每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都明白其中的原理。不过多数人不理解它的影响力。 同样,表达观点时用什么话术,这在营销和产品运营领域也都是基本技能,每个合格的营销人员、产品运营人员都知道怎么给用户洗脑、怎么让用户下意识地接受信息、怎么左右用户想法还让他们感恩戴德。 有了这两个前提,我听节目时注意了两个问题: 主播 Joe 作为普通人怎么反应? 嘉宾使用了什么话术? 主播 Joe 很正常,表示了正常的、OMG 这个级别的担心,没有被嘉宾洗脑、控制话题。 他反复提及的不是 Facebook 的恶,而是苹果的善意,他赞扬苹果帮用户防止广告商追踪、控制使用手机时长,这些功能有助于用户的体验,但损害了苹果的商业利益。 他说了个特逗的:苹果地图不乱采集用户数据…所以那么难用! 嘉宾一直使用洗脑话术: 比如举极端特例:他说 Facebook 们帮反疫苗、地平说、化学尾迹这些阴谋论者传播 – 举特例恰好是阴谋论者惯用手法 比如引导听友脑补事实:他说 Facebook 影响了巴西大选,总统获选后下令铲除亚马逊雨林……他只说”影响“、”铲除“,不说具体程度 比如拿环保锚定注意力算法,转嫁听友原有的恐惧 忘了是 Joe 还是嘉宾说了一句,说 Facebook 老板 Zuckerberg 在听证会上被议员”拷问“时觉得挺委屈,大意是他也”不想“控制用户、只想赚钱。 相反,嘉宾在节目里不遗余力地控制听友的想法。 如果小扎说的是实话,这就很反讽了,愚民大杀器的 FB 并”不想“愚民,而嘉宾作为”拯救“愚民的精英,选择的方法反而是愚民。 节目听了一大半,Joe 问嘉宾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嘉宾泛泛地说了几个思路,都不是那么可行。 我想,这一方面是嘉宾作为精英,本来关注的就是想法而不是行动;另一方面,嘉宾他们不想使用对抗社交困境的最有效工具 – 社交网络本身(精英也需要站队)。 Joe 和嘉宾都否定了用户自救的思路,想想都没戏。 我一直强调独立思考,厌恶被少数人利用资源、技术、人性、社会不平等、信息不对称而操控。 比如”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片名的翻译,就是典型的利用人性和信息不对等来操控用户,片名原意是”社交困境“,资本主义、智能、陷阱都夹带了额外信息,控制你的第一印象。我很高兴能在看电影之前听到这么多信息。 在强大的社交网络和缺德的大公司面前,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面前,我们作为个体,很难既利用社交网络又少受它操控。 我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舍弃不必要的社交肯定,在大家都着急发言、着急证明自己很牛逼的大环境里,保持一点冷静、少受一点干扰,给自己一点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从来不聊朋友圈、微博、推特上流行的热门话题,从来不看热议的文章、电视、电影。因为社会化阅读、社会化讨论,会强迫一个人去表达,以变成 Smart ass 为荣。 急于表达,就没时间观察现象了;急于观察,就没时间思考问题了;急于思考,就没时间学习别人的经验了;急于学习,就没时间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Source

Remix | 查克·耶格尔说起的故事

昨天做家务时看纪录片,采访到第一个突破音障(超音速)的著名飞行员查克·耶格尔。他说了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顶尖飞行员的共同特征 第一个故事是说二战时 10% 的顶尖战斗机飞行员,打下了 90% 的敌机,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乡下长大的野小子,从小拿猎枪满世界打松鼠什么的,习惯了提前瞄准。 他是说射击运动中的物体时不能瞄准物体,要瞄准物体运动轨迹的前方。以前战斗机瞄准机构很简陋,需要飞行员自己估算这个提前量。这种事情就跟开车一样,什么驾驶技巧,都比不上反复练习。美国人十几岁开始学车、开车,早就习惯成自然了,也难怪他们经常嘲笑二三十岁才学车的中国人、印度人不会开车。 我每次为公司或者客户招聘设计师,都优先考虑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也是因为他们往往很小接触电脑、有更多练习机会。在设计师特别是用户体验设计 / UX 设计领域,大量练习比学历更有价值。 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是他介绍首个突破音障的飞机,贝尔 X-1 验证机。 书上介绍 X-1 一般都说激波、火箭发动机、跨音速时气动重心变化那些航空理论。耶格尔是负责驾驶 X-1 的试飞员,他说 X-1 的特色是采用了全动平尾: 整个水平尾翼可以活动,在跨音速时能有效操控飞机、不受机翼气流的干扰(大意,记不清了)。 这个例子在设计领域也很常见。 谁都可以点评产品的用户体验有问题,但是评论人士、KOL、产品设计爱好者关注的问题,既不代表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也没法代表一般用户的真实体验。 批评很 cheap、建议也无从说起,判断一个人是否专业,不是看他抛出什么观点,而是要看他问什么问题。所以我总说“外行点评优缺点,爱好者提建议,专家确定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Remix | AR 之父尤金·斯通纳的故事

今天做家务看了一部有趣的纪录片,The Man Behind the Gun. The M16. Eugene Stoner Stories,关于 AR-15 发明者,枪械大师尤金·斯通纳。 他说的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他没有受过正规工程师教育,起初被人赏识进入枪械公司,但只能在车间里做技术工作。他用业余时间设计枪支,终于上司欣赏、让他进入设计部门,但对方不想要他😂 最后他在车间的工作经验,弥补了工程师们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让他站住了脚跟。而他的天分,让他成为大师。他还说:如果他受过科班工程师教育,可能就无法设计出 AR-15 了,思维定式会限制他。 我回想了一下:自学的设计师,的确有很多开放心智、跳出条条框框的竞争力,和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非常不同🤪 第二个故事是他和厄利孔的德国专家交流,对方介绍他们怎么培养顶尖枪械设计师。 德国人说:顶尖枪械设计师无法通过教育培养出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天生具备在脑子里勾画出设计的能力。他们当时采用的方法,是找到这些有天分的人,然后由科班教育出身、有深厚功底的工程师们,来辅助这些人做设计。可能只有 1/10 的枪械设计师是科班出身 德国专家说这种人才很稀少。 德国专家说的这种在脑子里视觉化设计的能力,在视觉设计师、UI 设计师、UX 设计师领域里也有类似情况。 比如我,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创造出了设计,而是掌握基础信息后,我就在脑子里“看到”了品牌 logo、UI、交互操作所需的画面和流程。 尤金·斯通纳说起的故事,不由让我想起设计师的成长路线。 我以前说过,三种人最容易成功: 发挥专长的人,能用更少时间、更高效率,形成别人难以企及的竞争力 按兴趣做事的人,能投入更多精力、忍受更多压力,积累超越别人的成绩 抓住市场热点的人 为什么现在烂设计师、烂 PM 那么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试图成为第三种人,而忽视了自己的专长和兴趣。 抓住市场热点、选择热门行业、挤进热门公司…这些都挺好的,可能进了大公司就能少奋斗五年、十年。但是没有天分和兴趣做支撑的工作,做起来竞争力不大。人的技能会落伍,市场总有新变化,一批一批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在后面盯着你…很可能就卡在“35岁”了。

2016年最后一天的工作/一心多用会脑残

作为“全流程设计师”,我帮客户解决业务流程中遇到的各种设计问题。 因为这个工作性质,我会同时为几个客户,提供几种完全不同的服务。客户有时候会忍不住问我:你是怎么“一心多用”的? 不妨拿2016年这最后一天为例,看看我到底是怎么“一心多用”地工作。 当天第一组事情是为 A 博士做书籍装帧设计。封面和内页设计早已完成,现在要根据作者的校对稿,修改设计稿。这是本偏学术的专业书,英语里夹杂几种外语,几乎没法读,修改起来特容易走神。花费1小时,使用工具是 InDesign。 第二组事情是为 X 总做品牌设计。任务最初是设计子品牌 logo,偏视觉设计;最后任务扩展成了独立新品牌的定位和推广,偏营销。前面我已完成 logo 设计,制作了大把使用范例,眼前工作是按品牌推广需求,来编写 logo 的使用规范。花费1小时,使用工具是 Sketch 和 Brackets。 第三组事情是为我自己工作 – 把我的个人网站改成 https。Google、Apple 们这么使劲推 https,现在我把申请证书、设置服务器的流程都走通了,将来随时服务需要 https 的客户。之前有准备,这次花费时间0.5小时,lucky!使用工具是 Google 和浏览器。 当天最后一个小事是 C 公司网站下面的版权信息。上次手贱把年份写死成了 2016,这次我老实了,直接改成用 php 取时间。5分钟,使用工具 Brackets 和 FTP 客户端。 所有事情忙完,时间是12月31日凌晨3点,碎觉。 31号白天没有安排工作,留给家人。 看完这一天工作的例子,你应该明白了:其实我并不会“一心多用”,每次我只专注一个事情。 我和很多人一样,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切成了片段,也就是人肉版的“分时操作系统”、“时分复用技术”。很多老板、高管的时间被切分成10分钟、15分钟的小段,我没有那么变态;按照我的工作性质,我会把时间切分成1小时的片段,一次连续工作0.5~3个时间段。 我的不同在于:相邻的时间段里,我会刻意安排完全不同的工作。比如第1个小时设计信息架构,第2个小时画卡通小人儿 – 虽然连续工作了2个小时,但分别用了大脑的不同部分,我得到了动态的休息。 下面的图片是我前几年从杂志上翻拍的,观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