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学习

设计 | 怎么用 AI 打破回音壁、突破信息茧房

前两年 Netflix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 The Social Dilemma”大热,引发了对推荐算法、“信息茧房”的大讨论。而后和所有热门讨论一样,很快所有人就忘了,重新回到舒适而充满刺激的信息茧房里。MIT 的研究生开发了这个软件,利用 AI 来帮大家对抗推荐算法……它能成功吗? RecAlign(Recommendation Alignment) 是一个 Chrome 浏览

学习 | 怎么学习 ChatGPT 和 Midjourney 指令的方法还不一样?不都是 Prompt / 指令么

之前推荐的 ChatGPT Prompt 教程作者 @thinkingjimmy,又发布了全新的 Midjourney Prompt 教程。 这次教程同样也是既介绍原理也分享实际例子,分为基础、常用指令(按照场景分类)、技巧、高级等几大块,主要教程内容详细而真实,既分享方法也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学习过程。 作者还贴心地补充了学习所需的其他基础知识、外围知识,比如介绍部分艺术风格、艺术家。 课程也有缺憾

学习 | AI 世界里,不是每一条指令都平等

有人不明白“指令大全”和 Prompt Engineering 的差别。 1,“指令大全” 指令大全是一堆别人写好的 prompt,它们用固定方法解决固定问题。使用别人写好的指令时,我们就是不过脑的操作员,换言之毫无竞争力,随时能被其他更听话、体力更好、工资更低的操作员替换。 现在大家觉得“指令大全”很牛逼,主要是 ChatGPT 们还不够普及,我们在享受时间差、信息差带来的优势。等到“文心一言”

学习 | 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 基础教程

如果想学会 ChatGPT、把它作为竞争工具,推荐这个 Prompt Engineering 基础教程。 https://learningprompt.wiki 我也断断续续在这儿学习来着。 找到一手的人,学习一手资料 如果真的想学一个知识、技能、方法、方法论…最基础的方法是找到一手的人、学习一手资料。 比如学 GPT,可以学习 GPT 专家、开发者、创业公司,或者用 GPT 实操创作内容的,或者

从你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学习刚刚开始

一位老教授朋友说过,当年她刚进入大学教书时,前辈教授非常认真地训斥她: 你研究生都毕业了,怎么能学新东西?应该发挥你已经学到的专长!(大意) 当时我就惊骇了,在我的默认概念里,不管是设计师这个职业,还是互联网这个工作领域,不断学习的技能基本就是每个人的第一竞争力。 每次帮公司和客户面试设计师、产品经理,我都会问ta最近在学什么、想学什么。 其实具体学什么不重要,学开车都挺好,重要的是不断学习的习惯

不写代码、不用 API,怎么从 Unsplash 随机抓取一张图片

怎么为你的每位朋友,各准备一张不同的电脑壁纸、手机壁纸? 第一期的“熊猫小学”里有个分享壁纸的小彩蛋,读者点击 这个URL 后,都能得到一张抽象风格、有创意的漂亮电脑壁纸,而且每个人收到的壁纸都不同。 这里调用的是 Unsplash 图库,Unsplash 是最著名的免费图库,他们不仅提供了 API 给开发者使用,也提供了更便利的 URL 方式来调用图片。 比如熊猫小学的壁纸彩蛋对应的 URL 是

3 种方法,帮你避免被淘汰,避免成为缺乏经验的中年人

去年帮北京的客户招聘平面设计师,HR 过简历时没注意,放进来几个年龄 40+ 的应聘者。 我一直觉得“35岁”是说美工那些体力活,好点的设计师总能升级…完全没想到招初级设计师,也能遇到我的同龄人,非常震惊😱 我把他们都 pass 了,除了和用户群不搭配,主要因为他们都经验不足,和年龄不相称的经验不足🤷‍♂️ 缺乏经验的中年人 我仔细看了其中两位的简历。 一位女士原先在出版社做设计,InDesign

多看“老友记”能提高英语,但绝非你幻想的那样。另外推荐一本学英语的奇书

说个 Friends / 老友记 的迷思。 不知道哪年开始,就流行“多看老友记就能提高英语”的说法,还真有不少人尝试,包括我。 我有理性的,肯定不相信这种“技巧”。不过我的确看过几遍老友记,前前后后看过七八百集、也就被动尝试了这个说法。 我的测试结果是:多看老友记能提高英语,但绝非你幻想的那样。 你得忍受负反馈 看老友记学英语有很多障碍。 首先学习过程非常痛苦,片子的搞笑和英语毫无进展的恐慌交织在

围着火堆、听着音乐、喝着小酒、和几个喜欢的人一起闲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交流方式。那么第二好的呢?

过去5年来我一直在 Twitter 运营我的个人品牌,目标人群是客户。 如果你和我一样追求长期“信任”(而不是短期流量),那么积累个人品牌的过程,不仅仅能赢得客户,也会很自然地积累美好的、温暖的“副产品”:粉丝。 关注我的每个 ID 后面都有真人,每个真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平时会交流、讨论、逗乐,当中的一些人很自然地成了我的朋友。所以时机成熟之后,我为这些和我产生共鸣的普通人,建立了“熊猫小学”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