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设计

Remix | T 型设计人才之死。设计总监算不算设计师

前两天听设计播客,听友问主播两个有趣问题。 T 型设计人才之死 一个问题是:都说设计师要学编程,怎么很少见到既会设计、又能编程的“独角兽”设计师?那些 T 型人才哪儿去了? 毕竟互联网产品团队的产品、设计、开发三个角色,就像黑暗时期、来自三个大陆、操三种语言的三个人一起造宇宙飞船…依靠一群单一技能的人合作,很难把产品做好。 主播说了几种“独角兽”设计师的去处: T 型人才本来就少 T 型人才、复合技能的人才,往往出现在小公司里。特别是那种几个前同事一起出来创业,相互之间有默契,一个人能够承担多种职能 有些 T 型、复合技能的高手,也许厌倦了单打独斗,所以选择以某一项技能入职大公司 其实主播还少说了一种情况:为了个人品牌而淡化 T 型技能。 比如我就是一个例子,传播个人品牌、建立个人影响力时,需要差异化地展示个人的优势,让自己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说,没有重点地罗列一大堆特点、优点,往往会让客户和合作方感到迷惑,而且容易产生“所谓通才,是不是万金油啊”的负面联想。所以我一般对外只是说明我的设计经验,而不展开描述我在其他领域的能力。到了实际合作中,我再按照工作需要,来使用不同领域的技能,客户、合作方当然乐见其成。 类似我这样的情况,在创业公司创始人里相对常见,大部分的创始人对内至少要承担 1、2 项工作,而对外一般只描述自己最专长的技能。 所以 T 型设计人才并没有死,他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发光发热。 设计总监算不算设计师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设计师成为设计管理者、比如设计总监之后,ta 还算是个设计师吗? 如果设计总监一头负责设计策略、团队管理,另一头又动手画原型、修改配色方案…不会很怪么? 主播还搞笑地设问:设计师是不是也有“总统制”?一天为总统/设计师,永远都是总统/设计师? 我记不清主播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了,一个大意说设计决策并不是实际动手做设计,所以设计管理者不能算设计师。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设计决策、利用设计资源、甚至管理设计团队,这些都是企业设计竞争力的一部分,而且越是策略性的工作价值越高。从职务上而言,设计管理者不是设计师,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说,设计管理者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师。 当然我可以理解主播的想法,主播应该是组长之类的初级管理者,平时既要指挥、又需要自己动手,在这样的职位上,那些需要动手的工作,看起来比管理工作更有价值。 主播表达的另一个意思是,有设计师背景的设计管理者,肯定是更好的设计管理者。 这点我很赞同,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会帮助管理者理解问题的实质。所以香港电视剧里的大亨,要安排富二代从公司“底层”的具体职务做起,所以大学毕业后直接培养出来的产品经理,实际能力远远不如那些从开发、设计、运营转岗的产品经理。 One More Thing 这俩问题都和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有关。 第一个其实是问:设计师要不要增加横向竞争力?或者说要不要积累软实力? 第二个带出了更基础的问题:你希望 35 岁后从设计师升级为设计总监,但做管理意味着你将远离最新设计工具、模式、趋势和年轻用户,那你还能带领别人做好设计吗?(那老板干嘛让你当总监?) 以后有时间,我再来展开解释这两个问题。

Remix | 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

昨天在播客里听到一句有意思的话: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也可以说成 weakly held。 直译是“强烈观点,宽松坚持”,意思是人得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优化自己的想法。 现实中站队文化盛行,所以多数人正好相反:明明没有想法、人云亦云,同时固执己见。 播客的一位主播是 GitHub 员工,他说这句话在 GitHub 公司里很流行;硅谷强人 Marc Andreessen 也拿这句话形容自己。 国内互联网行业里,固执己见的情况比较多,特别是跨部门、跨团队合作时,常常一帮智商超高的人,在很小的细节上来回拉锯、较劲。也难怪很多公司用管理手段压制员工,听话就行,别多想。

Remix | 一边做一边学习,Learning by Doing

前两天做家务听 Design Details,主题是怎么学设计:Learning by Doing,一边做、一边学。 主播说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故事是主播在 PS 教程网站上学 PS,然后”反向工程“弄清楚这个网站怎么设计的,还做了教程教别人设计一模一样的网站。 然后他就收到了对方发的律师信,当时他是中学生🤣 这个”反向工程“,在摇滚圈子里也很流行,乐手会反复听著名歌曲,弄清楚高手怎么编曲、怎么演奏,俗称”扒带“。同样,很多编程、设计高手,因为很小接触电脑,喜欢在电脑上瞎折腾,在上大学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已经超前积累了大量经验。 所以,成为好设计师的一个因素,是父母允许你玩电脑。 听起来很不公平吧。 我小时候就遇到了不公平:父母既不让我学画画、也不让我学电脑(怕耽误学习)。 那我就…自己学呗! 学画画很简单,有笔和纸就能一边”创作“、一边练习,周末再去图书馆、书店看书。学电脑比较累,我得从老师那儿骗电脑(当时我们没有普及电脑课)、从父母那儿骗业余时间,然后找书学编程。 还好我学得都不错。 第二个故事很出名,和市场调研有关。 70 年代美国食品巨头找数据分析师、心理学家 Howard Moskowitz,希望通过用户调研找出世界上最完美的意大利面酱口味。 他的理论是不存在完美口味!大规模市场调研完,数据果然稀稀拉拉、根本不是正态分布。这个理论改变了整个食品行业,也解释了食品为什么那么多口味。 他的意大利面酱口味调查结果很好玩,发现美国人能粗略分为三组,分别喜欢原味、辣味、有脆脆口感的,脆脆这组偏好从来没被发现过。 同样的理论也存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初期网站内容都是千人一面,所有人看同样的内容;之后网站、APP 逐步实现了个性化内容推荐,每一种怪胎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怪胎。 TED 上有个演讲,介绍的就是 Howard Moskowitz 和他著名的意大利面酱口味的故事。

设计 | 怎么快速估算一个产品的活跃用户数量?以 Twitter 为例

先说结论:使用中文的 Twitter 用户,周活跃用户大约有 10~25 万人。 注:我的工作是设计顾问,需要直接帮助企业做决策,所以本文的目标读者首先是老板们,然后是企业里负责市场、产品、运营的同行们。我专长在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领域,本文适合这类企业,或者大公司里的独立运营的小项目。阅读难度:入门。 我们拿不到让瑞幸咖啡崩盘的那种数据 大家应该都看过浑水调查瑞幸的数据了。 数据的重要性不必多言,老板们善于解读经营报表,对市场调查数据敏感,哪怕看似直觉的快速决策,往往也建立在历史经验数据基础上。在一个完美世界里,我们有无限的资本和无限的时间,当然是像浑水公司那样花钱采集数据最专业啦! 但是很遗憾,中小企业和大公司的独立项目买不起这么贵的数据。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极其有限的资料,来估算数据,并利用估算结果来做出经营决策,比如品牌定位、产品定位、营销投放预算等等。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 中小企业和独立项目经营中,经常会面对缺少参考值、范围很含糊、只能依靠估算来测算的奇怪问题。比如我们要估算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咖啡师。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这个怪问题,曾经是谷歌的产品经理面试题,这种需要估算的问题称为”费米问题“(Fermi problem),类似问题还有”宇宙里有多少智能文明“。 评估类似问题的方法来自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也就是著名的”撒了一把纸屑就推算出原子弹爆炸当量“的那位神奇的费米。 费米的估算方法不同于麦肯锡们的正规调查方法,甚至直觉上也不符合基本的统计学,但在有限条件下,费米方法是最快、最有效获取一手数据的方法。 怎么快速估算 Twitter 的活跃用户? 既然是估算,不奇怪,我也用了费米的方法。(注:忽略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用户带来的差异,忽略了水军带来的差异,原因就不解释了) 初始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初始数据、参考值。我选择了 Twitter 的 #(Hashtag、关键词)功能来获取初始数据。 最近 Twitter 上的中文用户正在拿 #我为什么来推特 这个关键词,来讨论玩 Twitter 的理由,通过 Twitter 的搜索功能,可以找到有多少用户参与了 #我为什么来推特 的讨论。(点这里查看原始资料) 第一轮估算:用几个小时的数据,估算一天的数据 我手工数了有多少条推包括了 #我为什么来推特 这个关键词。 因为我很忙,身边也没有实习生和志愿者,所以我的计数只覆盖了几个小时。我拿这个原始数字,根据每小时 Twitter 用户的活跃度,估算出 1 天之内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个关键词。 估算结果:第一天有 2000-5000 人参与了 #我为什么来推特 这个关键词。 图例:每小时 Twitter 用户活跃数(微博的数据与之相似) 第二轮估算:寻找话题半衰期的起始点 Twitter 和微博一样,话题都有半衰期,我怎么知道话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怎么知道我计数时数的是第几天的数据?) 这里的估算依据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因为我是活跃的 Twitter 用户,我看到 #我为什么来推特 这个关键词的时间,应该就是话题出现的第一天。 第三轮估算:用一天的数据,估算一周的数据 按照以往的观察,Twitter 上一个热门的中文话题,相关的讨论大约能持续 2-3 天。 这个数据有点不符合直觉,毕竟 Twitter 和微博类似,都是内容快速更迭的社交网站。注:实际上整个 Twitter 的话题半衰期,大约是 2 小时。 按照这个信息衰减的速度,我估计第一天的活跃讨论总数,是一周内所有讨论数量的 1/5。 估算结果:第一周有 10000-25000 人参与 #我为什么来推特 这个关键词。 第四轮估算:用参与用户的数量,推算活跃用户的数量 这个估算比较简单,社交网站上发布内容的用户,一般不会超过 10%,所谓”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就简单一点,拿上面的一周数据乘以 10 吧。 估算结果:使用中文的 Twitter 用户,周活跃用户大约有 10~25 万人。 图例:沉默的大多数 估算的数据有多可靠? 按照我和客户们的经验,在早期决策阶段,特别是品牌策略、产品策略这些阶段,如果数据的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就足以帮助企业做出决策。 而且!我们不是 MBA 出来的、咨询公司范儿的青年才俊,我们不喜欢纸上谈兵纯理论的事。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拿估算的数据,和已有的真实数据交叉对比。通过互相验证、寻找不同数据的相似性,来快速提高估算数据的准确度。 整理的真实数据可以是经营数据,也可能是市场调研、用户访谈、同行交流的结果。 如果估算的数据、上个月的报表、街头访谈的小姐姐都说不爱喝咖啡,同行的老王上次也说他在咖啡上没赚到钱……那么我们肯定不会在咖啡领域投钱了。 后话 以上是一个小时快速写的短文,数据基于心算。而且我不是数据专家,我的初衷是向我各位客户老板们汇报我的工作方法。 实际操作中,我们并不会像上文那么粗略地估计。比如我们会请实习生采集更多数据,比如我们会去查找比对 Twitter 的历史数据,比如我们会拿初步分析的毛数据,和客户一起快速筛选和细化。 在品牌定位这种实际场景下,基于估算的数据分析可能会持续 1-2 周。估算得到的数据,能让我们的在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决策依据。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交流,或者直接联系我,我们一起来帮您的品牌和产品估算数据。

5个简单技巧,帮助设计师避免UI设计中的低级错误

我提交的设计几乎没有低级错误,客户们都很喜欢我这个优点。 低级错误是指那些无关设计技巧的、很容易避免的错误。比如:错别字,没有对齐,设计前后不一致,图片模糊。 这里有个真实例子。我给 X 总公司做设计顾问,我先交付设计好的 PPT 模板,X 总的设计师再按照实际场景,把模板修改为实际的 PPT。修改之后,X 总的设计师提交了一个充斥低级错误的 PPT 文档,本来很正常的一个设计,一下子出现了山寨的感觉。 出现低级错误时,设计师往往觉得很委屈:时间太紧张啊,甲方给的稿子就有错误啊,从来没做过这种设计啊,这只是小样、不是最终稿啊 – 反正都是别人的错。设计 PPT 时出现低级错误,设计师会更有理由:Power Point 软件和 PS、AI 都不一样,很难使用啊。(很难自圆其说吧?我用了超级弱鸡的 keynote 来设计 PPT 模板,鸟软件难用得想吐……那我也没出错啊。) 遇到低级错误,客户不会想到什么委屈不委屈,客户会觉得:这个设计师,要么不细心(个人素质不行)、要么不认真(工作态度不行)。 素质和态度的问题,谁也帮不了你。但是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设计师,我来分享5个工作技巧,帮助设计师避免低级错误: 遇到低级错误,客户不会想到什么委屈不委屈,客户会觉得:这个设计师,要么不细心(个人素质不行)、要么不认真(工作态度不行)。 1,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忙中出错 1小时完成3小时的工作量,不出错就怪了。设计师应该学会提前安排时间,遇到时间太紧张的、时间和其他工作有冲突的,应该试着和主管、客户协商,争取更充裕的时间。 比如我曾遇到一个很困难的任务,要按照英文校对稿、修改一本多种语言混杂的专业书籍。因为这种工作很艰涩,很容易出错,虽然它只有2小时的工作量,我申请了2天的时间去完成它。 2,建立任务清单,增加工作条理,帮你远离混沌 设计师(尤其是偏艺术、偏视觉的)一般以思维发散、做事情缺逻辑“见长”,工作起来没什么条理。这时候就可以用上人类文明发展这么多年的一大牛B产物 – 清单!设计师可以把设计中一定需要考虑的问题,列成几个清单,打印出来贴在电脑边,设计时查对清单,避免遗漏。 比如我做 UI 设计时,脑子里其实有一个清单:每个元素、组件,我都会设计它的缺省状态、空状态、出错状态、极限状态。如果我处理了文字太长、导致换行的极限状态,那么我就不会搞出文字换行顶乱界面的低级错误。 3,养成自我检查好习惯,充分利用无需动脑的肌肉记忆 为什么你可以不看着键盘盲打?为什么天黑了你也不会把饭吃进鼻孔?因为这些是肌肉记忆,不需要动脑,下意识就能完成。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自我检查、自我纠错,是避免低级错误的基本技巧,如果你反复练习、养成了自我纠错的好习惯,那么不管任务多复杂、时间都紧张,你都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随时启动自动纠错。 我大概工作1、2年之后,就形成了有用的肌肉记忆,来帮我下意识地自我纠错。(俗称“脑子里始终有根弦”) 4,减少干扰因素,避免分心 这个不用多解释了,每个设计师都向往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现实中,办公室总是很嘈杂,两三个市场部的碧池,说话声就能打乱全公司所有人的思绪。设计师也特别希望工作时间能连续、不被打断。而现实中,设计工作总会被打断。有个别没素质的人,不但随便占用设计师的时间,还直接用油油的手指戳设计师的屏幕,我操,人神共愤。 我从来都是戴着耳机工作。坚决不用 QQ、微信聊天。不着急的 mail 就等一下再回复。以前我在 MySpace 工作时,公司里有个视频直播用的小黑屋,隔音、隔光,有时候我就溜进去工作,效率超高。 5,学会校对 设计师都是活人,是人就会出错。不管设计时你有多细心、多专注,设计结束之前,务必再重新校对一遍。特别是设计师身体状态欠佳时,更需要仔细校对。比如我,如果遇到那种半夜2、3点,累得眼睛发花、肚子饿死、太阳穴砰砰跳的情况,越累就越容易出错,这时候我就多校对一遍。 如果一个 team 里有多个设计师,设计师之间也可以相互校对。人都有思维定式、有思维盲区,换个人来校对,小伙伴往往能一眼看出你忽视的小错误。 “不出错”,这不仅是一个设计师的口碑,它也影响设计的效率。如果没有低级错误,我们就不必成天查漏补缺,满世界擦屁股,我们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优化策略、增加表现力、提高转化率这些更重要的设计工作上,帮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多用一些技巧,多花一点心思,你也可以避免设计中的低级错误。

为什么产品设计中应该避免低保真原型?围观第一代 iPhone 人机交互原型

苹果公司前员工,在 YouTube 上曝光了 iPhone 早期的两款原型机:一款采用了类似 iPod 的虚拟转轮设计,另一款则是今天小 baby 也会使用的触控图标设计。( 详细介绍在这里 ) 照片中就是这2款原型,简陋到令人发指!很难想象,iPhone 这么伟大的设计,10年间改变了整个世界,而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来自这两个卑微的原型。 看到这张照片,我立即想起产品设计圈子里一个长久的争论:做产品设计,高保真、低保真……哪种原型比较好? 答案很直接:我在产品设计中坚持使用高保真原型,你也应该这么做! 你对高保真原型的理解是错误的! 一般产品团队,不同成员会按工作流程,逐级输出原型:PM 出“低保真”线框图,UI 设计师出静态的“中保真”页面,交互设计师出可操作、有动效的“高保真”原型……大家会用视觉、交互的细节,来衡量原型的保真程度。呃,这种工作流程里,每个人交付的是……其实是产品设计文档,而不是原型。 所谓原型(Prototype),它的作用是在产品上线之前,提前验证产品需求、产品设计是否合理。一个“高保真”的原型,必须能准确传递设计意图、能帮助测试者判断设计是否合理。 以上面的照片为例:第一代 iPhone 选择人机交互模型的阶段,原型的核心作用,是让乔布斯们模拟用户身份,通过实际操作,来选择一种基本的人机交互方式。这两个界面简陋到想哭,但它们都是经典的“高保真”原型:能操作,能区分两种操作的不同效果 – 它们不但准确传递了设计意图,而且能帮助测试者判断设计是否合理。 我想这个选择过程应该不难 – 原型1是二级操作,用滚轮控制菜单,相当于酷炫版的方向键,累赘;原型2是一级操作,点到什么就执行什么,直接。乔布斯们通过这两个原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产品设计中应该避免低保真原型? 在一个完美世界里,从 PM 到设计师到老板,每个人都准确地知道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设计是否合理,每一个决策都有数据和经验做支撑,每一个设计都经过仔细考量,每一个人都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文档,开发团队准确实现了每一个产品功能……而在现实生活中,呵呵,你见过多少人仔细读文档?你以为那么多需求变更是怎么出现的?你以为产品上线之后才痛改基本逻辑的情况很罕见? 所以,正常的产品团队,会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利用准确的高保真原型,来预估需求和设计是否合理。 低保真原型,因为它的不准确,导致测试结果不可靠,非常容易对产品设计产生误导。尤其是那种外观精致、操作华美,但是不准确的所谓“高保真”原型,很容易把所有人带进沟里。 怎么做才能输出高保真原型? 在设计产品原型过程中,PM、设计师应该分清楚文档和原型的差别 – 文档传递明确的需求,原型传递待定的问题。设计高保真原型的最基本要点,是清晰地界定目前遇到的问题。 还是拿照片里的 iPhone 一代原型机举例:这个阶段的问题是“不知道哪种人机交互方式更合适”,而不是“哪种人机交互最好看”。 设计高保真原型的另一个要点,是让原型简单、直观。 产品原型的受众,通常是决策者,或者是真实用户,这两类人并不会了解产品的整个框架、逻辑、流程和规则。如果你制作一个复杂的原型,评估原型的人很可能会被带入某一个细节的沟里 – 古人早说过了,这叫“盲人摸象”。 小结 产品原型的目的是验证产品需求、产品设计是否合理 一个“高保真”的原型,能准确传递设计意图、能帮助测试者判断设计是否合理 不准确的“低保真”原型会产生误导 文档传递明确的需求,原型传递待定的问题 保持产品原型简单、直观 1月19日更新: 这篇文章原来只是我的个人项目的一部分,没想到放到知乎之后,会有很多人关注。 为了谢谢大家,我把 iPhone 早期的两款原型机背后的故事(八卦)给补上。如果你不介意读英文,完整的故事在这里:Tony Fadell tells us the story of the iPod-based iPhone prototype 上面照片里的两款原型机,你猜测乔布斯支持哪一款?- 他支持左边那种违反直觉、最后被无情抛弃的虚拟 iPod 转轮界面。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在十年前,那个 iPod 主宰世界的年代, iPod 转轮是一个很直觉、很好用的交互方式。据说乔布斯还花了不少心思(伎俩),坚持推进这个转轮界面。 但是,乔布斯不是拍脑袋的2B领导,他安排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了各种可能的原型设计。同时参与选型的,还有其他各种能想到的原型机,包括小屏幕 + 虚拟转轮设计,以及实体转轮 + 实体按钮设计。感谢上帝,乔布斯最后的选择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 iPhone。 另一个八卦是右边这种触摸屏设计。这是 Scott Forstall 团队开发的手机 OS,也就是今天的 iOS,这个 OS 基于苹果电脑的 OS X 操作系统,把那么庞大、复杂的电脑操作系统,塞进一个初期的原型机,很困难吧?所以最初的原型测试中,团队并没有把 OS X 移植进原型机,而是在 Mac 上模拟了效果。 最后说一个八卦,主导 iOS 开发的 Scott Forstall,也就是和乔布斯共同缔造了“拟物化”设计语言的那个人,在乔布斯过世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被 Jonathan Ive 取代。Jonathan Ive 在手机操作界面上最显著的贡献,就是“扁平化”设计风格 – 一个由工业设计师倡导的、得到平面设计师追捧的、以小清新征服年轻人的、“分不清标题、正文和链接”的 UI 设计语言。

你看到的,就是你会用到的 – 克服设计师的心理障碍,做显而易见的设计

以后我会在“设计”栏目里,介绍关于设计的好文章,分享关于设计的想法。 今天介绍的是 Facebook 产品设计 VP Julie Zhuo 的文章: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Use 。Julie Zhuo 是个很好的作者,她总能用很小的故事,传达设计的深思。 文章从 Julie Zhuo 住处说起,楼上有漂亮的天台、楼下有同等漂亮的平台,大家都喜欢在楼下的平台呆着,因为它显而易见,每天你都能看到它。同样的,手机顶部把信息折叠起来的“汉堡包”导航,可用性远不如直白的手机底部导航条。Julie Zhuo 建议设计师让信息显而易见,别让用户费力寻找信息。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这是可用性(Usability)设计的一个基本点: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比如我负责客户 H 先生的网站设计时,按照同样的原则修改了导航栏。最初 PM 给出的导航栏设计,把二级频道折叠、同时展开了用户个人信息,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简洁。但是我改成了展开二级频道、同时折叠了不常用的用户个人信息,这样的设计易于使用,当然也就增加了二级频道的访问量。 这个话题还有个更好的例子 – 消费类无反相机,总是用 menu 键、Fn 键藏起很多不常用的功能,而专业单反相机,浑身排满了密密麻麻的按钮 – 前者看起来蛮优雅,符合设计师的情趣,但是后者……如果你是专业摄影师,或者像我这样喜欢从来不关相机、随时准备抓拍,这种按钮随手可得、按一下就能调整设置的相机,真是好用到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