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设计师使用手册

设计 | 设计师怎么合理地拒绝设计需求

会不会拒绝上游、甲方、老板(甚至老板娘)…是区分“好设计师”、“普通设计师”和美工的一大要素,这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涉及很多层面,够写一本书(注1)。 简单说一下设计师常用的拒绝理由,按照效果好坏来排序(注2) 1,消极拒绝 比如消极怠工、自怨自怜找同情、耍小脾气…甚至直接撂摊子。 这些都属于 passive-aggressive/被动攻击,一般非但拒绝不了,还会让同事、客户觉得你性格或者人格有问题。 2,用专业技能硬怼 比如埋怨客户没有审美观、抱怨产品经理的文档不符合设计原则。 这种情况和程序员说“这个实现不了”一样,都属于不负责任的傲慢,往往只会让拒绝变成对峙、僵持、来回扯淡。很多“设计师不合群”的刻板印象也来自这里。 3,强调限制条件 从执行层面谈客观限制,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看似有道理、又不得罪人的拒绝方式,比如设计成本高、设计周期不可控、设计人力不足。 这种强调客观限制的拒绝方式,很容易被当做找借口,而且说服力很有限,一旦上升到项目优先级、公司资源分配这些客观理由,就很难说动对方、上面。 4,规避风险 前面的拒绝方式多半属于被动拒绝,到了设计决策者这个层面,单纯地被动拒绝是不可取的行为,每次说“不”意味着你同时得提供一个“是”。 风险是一种特殊的客观限制,如果设计部门有充分的调研、证据,这时候“风险”是很有说服力的拒绝理由,同时调研、证据也会指向某种解决方案,这会推动事情发展,能真实地帮助公司规避风险。 如果没有客观依据,只是嘴上干聊风险,那么它终究只是借口,并不能拒绝谁、更不会演化成某种解决方案。 5,聚焦于解决问题 糟糕的设计需求有很多共性,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设计为例: 如果你是设计决策者,不管你是 VP、总监、主管还是公司里唯一一个设计师,你最需要关注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产品经理、甲方、老板给出的糟糕设计需求。 如果你能聚焦于解决问题,那么你可以定义问题、定位问题,发现原有设计需求不合理之处,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你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拒绝上游的不合理要求,也能在整个项目层面上掌握更多主动权,长远而言这还将把设计师、设计部门的价值最大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6,促进利益最大化 商业公司的诉求都是获取利益,不管是为公司还是为客户做设计,不管上游是产品部门还是运营部门,不管是做平面设计还是 UI 设计,设计师、设计团队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都是利用设计来创造更大收益。 如果你能帮老板赚钱,他会很高兴地听到你说“不”,然后很着急地问你打算怎么帮他赚钱。 注1: 拒绝还有很多维度。 比如用什么方式拒绝: 比如不同性质的设计师,应该怎么拒绝: 比如拧螺丝设计师、创业公司设计师分别怎么拒绝? 比如设计新人、设计小主管、设计团队 leader、设计总监分别怎么拒绝? 比如怎么在设计团队内部拒绝上级、拒绝下属? 又比如拒绝之后应该说什么、做什么? …… 注2: 工作中的策略和手段,通常不会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一般都会结合各种可行的方式

设计 | 3 种方法,帮你避免被淘汰,避免成为缺乏经验的中年人

去年帮北京的客户招聘平面设计师,HR 过简历时没注意,放进来几个年龄 40+ 的应聘者。 我一直觉得“35岁”是说美工那些体力活,好点的设计师总能升级…完全没想到招初级设计师,也能遇到我的同龄人,非常震惊😱 我把他们都 pass 了,除了和用户群不搭配,主要因为他们都经验不足,和年龄不相称的经验不足🤷‍♂️ 缺乏经验的中年人 我仔细看了其中两位的简历。 一位女士原先在出版社做设计,InDesign 那类,后来做设计主管,再之后转负责宣传方向的内部项目。她属于典型的 in house 设计师,在固定流程里做固定工作,很少接触客户或用户,一旦离开原来公司,之前随时间积累的有限的、单一的经验就没用了。 直观说她的作品过时、简陋。 另一位大哥是典型的 agency 设计师,做到了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小公司的设计总监既是专家岗也是管理岗,既需要确定设计策略、控制设计质量,也需要管人、管项目、见客户。 他简历里的作品是大型活动的VI设计,直观地说,这位早就脱离了实际做设计,这个作品怎么谈下来、怎么设计出来,跟他关系不大。 他们的作品,视觉风格和设计思路还停留在5年、10年前的状态。不难想象,即便他们有办法恢复部分设计功力,因为想法和现实世界、主流消费者的脱节,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打动年轻消费者。 这两位共同的问题是没有和外部环境、消费者一起演变,也没有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专家和管理者。 他们把宝全部押在国运、行业机遇、公司经营状况这些外部因素上,这些都很脆弱。 最后招聘到的小伙子挺好,设计水平一般但特愿意学习。 我推荐他看的书、培训课程,他都挤出时间去学了。口头教他的经验和技巧,他先死记硬背下来,之后在工作里尝试,再主动找我问反馈。后来安排给他很多他完全没做过的设计,他尝试的过程很痛苦,但他聪明地知道我会指导他、给他把关,尽管尝试就好。 有时半夜 2、3 点他还在做设计,为了及时发给我问反馈,等我教他。有他这个学习劲头,将来他 35 岁时,大概率比前面两位过得从容。 3 种方法,帮你避免被淘汰 被淘汰的根源是自己止步不前,而职场和市场里出现了更低成本的替代品,比如新工具、比如人工智能、比如生气勃勃的年轻人。 在所有工作中,最容易被替代的是工人的体力劳动,而创造性工作、协调性工作、管理性质的工作…这些很难用工具和新人来替代。 你看人人电脑上都有 Word,万能写作工具,世界 500 强和一流作家的共同选择,但是有了 Word、绝大绝大多数人连 100 字的个人简介都写不出来。 保持竞争力,最常见的办法是学习体力劳动之外的技能 设计相关的领域就很典型。 如果一个人只会操作,不管你掌握什么先进的设计工具,积累多少高级的设计技巧,最终也只是美工。一旦环境有变化,可能被工具替代、可能被晚辈替代。 反之,如果你有创造力,也许能做创意设计师;如果你有协调能力,也许能转做产品经理;如果你有个人魄力,说不定就做了老板… 保持竞争力,另一个常见办法是以开放心态顺应变化、学习新东西 一个工作 5 年的“老人”,和一个工作 1 年的新人,遇到今年刚出的新工具时,他俩的起点并没有差别,都是从零开始。 那就别丢掉已有的工具、方法,开始学新工具、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呗。 你看驾校里那么多四五十岁的人学车,最终都学会了。 还是以设计行业为例。 比如 UI 和原型设计的常用软件,基本使用方法都相似,前几年我为了配合客户的团队,从熟悉的 Sketch 转而学习完全陌生的 Adobe XD,最后我花了半小时适应基本操作,再花半天时间,一边设计一边学习 XD 独有的库和原型交互功能,这样就学会了。同理,学 Figma 也花了我半小时 + 半天,因为我想学啊! 你再看前面那两位中年人,早就放弃了学习新东西,简历里看不到任何新工具、新方法。 保持竞争力第三个常见办法是积累经验 设计师、程序员这些创意工作,个人竞争力模型都可以拆分成基本素养、知识、工具、方法、经验这些要素,知识、工具、方法都是静态竞争力,通过死记硬背、模仿、重复练习,正常人都能掌握。 而经验是动态竞争力,不断积累的经验,能转化为效率、质量这些核心竞争力。 继续拿设计行业举例。 比如淘宝上的便宜美工设计电商海报,画来画去就那几种风格,大家用一样的工具、学的一样的教程、模仿的一样的“流行”设计趋势,最后大家只能比价格 – 换句话说:比谁的生活成本更低! 相反,如果美工善于归纳总结经验,可以在公司里做小领班、可以私下做教程教别人画图…怎么都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北上广深、杭州、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职业竞争相对公平,社会并不是一刀切、喊口号式地嫌弃“35岁设计师”,大家放弃的是只有 35 岁年龄、没有 35 岁经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