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八爷感叹他24年一人公司经营教训的帖子(x.com/waylybaye/status/18685…)以及原推下其他推友的分享,觉得很多地方深有感触。从2014年在豆瓣小组里找译者到现在,我自己的熊猫译社也一直是个一人公司,正好十年出头,虽然卖翻译服务主要是To B生意,和独立开发这种To C的产品不太一样,但现在回头看,还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在。🧵
先说一下做品牌的事吧
1. 认真做的事,从一开始就要有品牌
我自己做兼职翻译的经历我在知乎上写了(链接放第二条),从2008年开始自己一个人做兼职,到2014年拉团队的时候,当时我和我爱人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这个团队起个名字。一开始用的是我爱人和我英文网名首字母“IS”,所以叫“IS译社”,结果没过多久,伊斯兰国(ISIS)就崛起了,因此我们被迫改名,当时觉得做翻译是传播文化,中国最知名的形象之一就是熊猫,所以起了名字叫“熊猫译社”。
2. 有了品牌要为推广铺路
起好了名字就得让人知道,熊猫译社的推广讨了个巧——因为我一直在给媒体做兼职翻译,所以编辑们一直是给我署名的(翻译:葛仲君),后来有了译社之后,跟编辑商量了一下,他们同意按“翻译: 熊猫译社 葛仲君”这样的格式署名。幸运的是,从2015年到2019年,好奇心日报凭借扎实的报道和优秀的品位,一路越做越大,再加上我们翻译质量一向稳定高品质,所以很多读者(甚至是译社的潜在客户)都注意到了这个放在文章末尾的名字。另外,由于借助了好奇心日报这个平台,熊猫译社四个字在搜索引擎里也排在了第一页。
2019年,我又注册了熊猫译社的域名,拿来一个免费网站模板改了改,托管在了Github Pages上,让译社有了一个看着还算像样、访问速度也有保证的官网(我还用Chrome自带的工具检测和优化了网站的性能),还放了几个当时比较大的客户的logo(后来客户也越来越多,但网站上的图到现在也没再更新过😂)。最后的联系方式思考半天,还是放了译社的邮箱。之所以没放微信,主要因为加微信太方便了,而我自己是兼职弄译社,没时间处理太多零散的需求,译社主要服务的也是B端客户,所以邮箱联系也更贴合客户实际。
总的来说,熊猫译社做的还是“坐商”,客户通过口碑推荐、主动来找我们的居多,但有了好奇心日报(以及其他媒体客户)的署名,再加上一个官网,熊猫译社就相当于在互联网上安了家。虽然好奇心日报后来被迫停止运营,但在为它服务的五年时间里,无论在微信生态还是搜索引擎,“熊猫译社”都渐渐成为了指向我这个翻译机构的关键词。
3. 品牌保护值得做,也不难
其实就是注册个自己的商标。
2021年,当时我全职经营译社(顺便写写「产品本地化蓝皮书」公众号,推广一下产品本地化最佳实践),就想着要认真做好公司,于是想注册个商标。
其实更早的时候就尝试通过商标中介申请过“熊猫译社”的商标,但没能成功,因为“熊猫”这俩字在国内受保护,基本不再接受新商标注册。
2021年,我决定放弃对中文商标的执着,注册英文商标(文本+图案)。文本很简单,就是“P. Translation”,跟译社域名类似。图案商标我先是自己把“P. Translation”在Adobe Illustration里打出来,然后选了个看着顺眼的(可免费商用的)字体,接下来就向我的设计师朋友谌谌求助🤣在他的妙手点拨下,我对初始文本进行了微调,选中了品牌色和辅助色,又针对黑白红三个底色调整了三个版本的商标配色,最后终于大功告成。
这次商标申请我没有找个体中介,而是直接在阿里云上自助申请,根据译社可能的经营范围,给两个商标各选了三个国际分类(35,41,42),注册费900多。几个月后,我顺利收到邮件,商标注册成功,有效期十年!
对于“熊猫译社”中文商标,我其实很放心它不会被侵权——因为我自己注册不下来,别人也注册不下来啊😉
上班了,过后继续写写其他方面的思考
nitter.poast.org/waylybaye/status/186853807761195842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