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1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2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3Facebook 的“小红书” #设计参考 Facebook 快速扩张、用户超过 10 亿之后,扎克伯格的愿景逐渐变得模糊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本小红书,成为公司宣言、员工手册,并把它印刷成了实体书 那是 2012 年的事,按照今天的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为什么要那么费劲,把它印刷成一百多页的实体书? - 做个方便分享、方便保存的 PPT 不好么?
- 做个采访扎克伯格的播客节目,上班路上就能听完了啊?
- 做个 5 分钟的短视频,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吗? 其实书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 实体书更有仪式感;看实体书更沉浸;慢慢翻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更容易理解信息;书(尤其是一本红色的书)总在你视线里,不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件和 feed 里 某种意义上说,“看书”这种最慢的信息摄入方式,反而是最强大的效率工具之一 --- 有人把这本书扫描成了高清 PDF、还有人重制了这本书,链接在二楼 4

Author picture

倪爽设计顾问,倪爽设计工作室